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石悲

何为思维

  [复制链接]
opushen 发表于 2004-12-31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石悲的意思,并且我赞同他的说法——至少我以为那是通往正确答案的通路。

我本人就以为:揭开人类意识的奥秘必须是以反思人类现存的意识概念作为开端的。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5-1-1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opushen理解。
关于“稳定的结构”从何而来的问题,我想这样解释是否可以:

这些神经细胞的网络结构,都是由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通过突触连结而成。我们大脑的神经细胞是由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产生,每个神经细胞的突触连结是动态变化。神经细胞的形成,既有基因的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刺激因素及其它影响神经发育的因素。就单个神经细胞来讲,所有的信息传入都可称之刺激,但实际上,只有其中一小部份是直接与外界刺激相关,更多的是大脑内部神经活动的相互传递。即使是外界的信息传入,从最外表的感觉器,到大脑的皮质细胞,已经经过了复杂的特征析出过程。所谓稳定的神经细胞网络结构,正是那些在长期神经活动中形成的、可以同步兴奋的、它的激活可以在主观上形成某种概念、表象等思维内容的一群神经细胞。这种稳定结构的形成(也就是前面提问的从何而来问题),应该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界的刺激,使大脑内部的不同神经细胞形成兴奋连结,另一个是大脑本身的神经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意向活动、情绪活动、行为控制活动等),通过投射、整合这么个普通的活动规律,不断地形成新的连结。更详细的解释,可以参考《我们心灵的奥秘》中有关思维活动及其它相关章节,这些本论坛大都已经有帖了。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5-1-5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区长参与本帖讨论和带来的信息。有这么一个问题,这种自突触是种变异还是一种功能的形式?能否更多的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记忆理论?

xulie 发表于 2005-1-5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5-1-4 21:10:44 :
不明白你所提的问题,神经元有许多类型,从双极到多极,形态也很不一样,有的树突少,有的多。同一神经元,为什么要把冲动发到自己的树突上?即使发过去也没反应呀,此时应该正处于不应期吧?

换一种说法。一个神经原靠自己的树突获得其他神经原传导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轴突把自己的兴奋传导给别的神经原。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那麽请问:轴突所连接的其他神经原的树突的数量,与该轴突所属神经原的树突的数量一样多吗?或接近?还是可多可少?

另一方面,轴突所连接的其他神经原的树突中,有没有不同的树突属于同一个神经原呢?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5-1-7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轴突所连接的其他神经原的树突的数量,与该轴突所属神经原的树突的数量之间,不会是个常数。树突上的突触后膜数,取决于刺激该神经元的信息来源,而轴突上的突触前膜数,取决于这个神经元会影响多少个其它神经元。

是否请区长对这些问题多讲解些?包括与树突信息整合的记忆理论。

xulie 发表于 2005-1-8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神经元组成的网络是起什麽作用的呢?信息处理还是控制行为?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5-1-9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处理是个大角度,是从事物之间的信息关系角度去认识。控制行为也可以看成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方面。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可以认为是在细胞群的层次上的信息处理单元。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19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21:59:09 :

把概念、观念、命题、词语等看成是言语活动,这是错误的。如果熟悉脑科学,应该知道,言语只是指我们的语言产生和接受过程,是人类所拥有的表达和接受语言的能力。


我还真不知道我错在哪里,难道概念、观念、命题、词语不是在言语活动中产生的吗?难道思维不是在使用言语活动的结果吗?

思维是对言语活动的概念、观念、命题、词语的产生起了作用。但是那是另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对言语活动的作用问题。但是不能因为思维与言语活动有相互作用,就把思维和言语活动混为一谈。

实际上,那位老外整篇文章都在把思维和其他概念混为一谈。没有弄清我前面帖子说的思维应该不是什么。他没有看到大脑活动的相互作用性,在我的智能心理学中有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定律,它指出记忆与思维、言语与思维、感觉与思维、意识与思维、情感与思维、需要与思维都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关系。但是不能因为这种相互促进关系,就把它们混为一谈,就把本应属于言语活动的东西归于思维。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上述相互作用似乎不能从神经定位上体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由心理角度确定其概念范围,再由脑科学进行研究,而不能从脑科学的角度就把它们混同起来。要是这样,那么干脆脑科学就不要对它们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是添乱,还不如不进行得好!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18 0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7 23:14:26 :

何为思维fficeffice" />

各个学科,不同的学者,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在使用思维这个词的时候,所表达的含义往往并不一致。这给思维问题的讨论带来了一定的混乱。为了使我们的讨论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我们应该确定这里所谓的思维所指为何。根据《辞海》的解释,思维有二层含义:一、相对于存在而言,指精神、意识。二、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也就是理性认识。这样说法的根本问题是,它从哲学角度可以说明思维的功能或作用,却不能确定发生在大脑的什么样的活动是思维活动。

美国阿瑟.S.雷伯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中,干脆坦率地承认:思维是一种含义众多、尚未统一的概念,泛指观念、表象、符号、词语、命题、记忆、概念、印象、信息或意向的任何内隐的认知操作或心理操作,强调它的符号过程和内隐性,并认为“思维一般被假定为包括某些理论上可证实的元素的操作”,这些“思想的元素”到底是什么却各有各的假设。

似乎还应该强调的是,思维是发生在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这对于脑科学来讲是很有必要的。

各种思维的含义,在特定的文章或理论系统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对于本书来讲,这里所讨论的“思维”是指:发生在人类大脑皮质,能够被个体所感受,使个体实现了对存在(包括各种内外感觉得到的主体和客体的存在)的了解,形成一定的趋势(想往、目的等)和实现这些趋势的系列行为计划,反映出人类智能特征的神经活动。简而言之:思维是个体实现对存在的探索、追求和向往的大脑皮质神经活动。在这里,“个体实现对存在的探索、追求和向往”是思维的功能特点,“大脑皮质神经活动”是思维的机能定位和物质性的本质特点。我们对思维讨论的重点就是物质性的神经活动如何实现体现智能特点的功能作用。之所以不用“反映”这个词,因为反映本质上只是一种模写,而思维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主动活动。

有一点应该强调:思维的可感受性和机能定位在皮层,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思维的可感受性指我们对思维的活动过程及结果拥有主观的意象或表征以及各种观念等。而这种可感受性的生理基础就是大脑皮质特定神经网络群的兴奋。这两者是互为依存的。当我们拥有某种主观意念(形象、观念等)时,大脑皮质就会存在某种形式的神经网络兴奋。反之亦然。但这只是对某一片刻的说明。思维是一个过程,是多种主观意念的连续依次存在(或出现)的过程,它的生理基础就是多种特定神经网络的连续激活兴奋。这一点,现代科学已经基本上可以肯定了。所谓思维之谜,并不在于主观意念与大脑皮质特定神经元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如果怀疑这一点,那么整个脑科学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思维之所以为谜,在于对构成主观意念的神经元网络是如何组成、联系、激活,连续激活兴奋的规律,条件及功能意义等这些问题未知。

把思维活动定位在大脑皮质,这在脑科学中应该说已经是一种公识。其它脑结构不管它们的结构多复杂,都不是思维活动的发生地。这些从动物脑的进化与思维发生的关系、人类大脑受损的不同部位与思维受影响的关系、通过最新技术观察到的脑血流变化、脑细胞耗氧变化、脑细胞的兴奋传导状况与思维的关系,都可以明确地肯定,人类的思维活动就发生在大脑皮质。而且主要就在大脑中央后部的皮质,部分涉及前额叶。由于感觉的输入也到达中央沟后部的皮质,所以,这里就总称大脑后部皮质为感觉——思维皮质。关于前额叶的功能问题,在“意向活动”一节中还要进一步讨论。

还应该强调的是,思维活动是人类的最高智能活动,不存在操纵思维的超级思维的存在。否则,又会产生谁在操纵超级思维(以及在哪里、如何操纵)的问题。这种代表人类最高智能的思维活动是皮质神经元自然活动的结果。因此以往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带有主观目的性的说法就不太适合,如对某个对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而产生某种思想等。因为这种说法就意味着某种超级智能的存在,操纵着大脑皮质的思维活动。在认知心理学中就往往存在着这超级智能小人的影子。所以,这里讨论的思维,是感觉信息到达皮质后直到其它脑结构受到影响之前所发生的所有皮质神经活动。

甚至某些脑科学中常用的术语也不一定合适,如“特征提取”,如果改为特质析出可能更合适。因为提取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而析出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就象温度的变化会使溶液析出结晶物质一样。讨论思维,不是对某个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讨论,而是对这种自然发生的皮质神经元活动的条件、影响因素以及活动规律的讨论。特质析出可以说是大脑神经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类智慧的基础。

思维作为大脑中持续存在的活动,可分辨的最小片段是什么?对此可能有许多种回答,如意念、表征、观念、概念、表象、意象等。这些术语从脑科学的角度看,都是某一片刻的皮质神经活动,也就是某种特定的神经元网络兴奋。所以,去确定一个人某一时刻他皮质的特定神经兴奋模式应该归类于概念、意象、表征还是意念可能并不重要,而且十分困难。按《心理学辞典》的说法,它们都是“思维的元素”,所以,这里就统称之思维素。所谓思维素,就是发生在皮质某一片刻的特定神经元兴奋网络的总称,对主观心理而言,可以是某种心理形象、观念、表征等。关于思维素的概念,是本书的基本概念系统之一。


正所谓,你不说我到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这位编书的老外的理论越来越不像话了。不能为思维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由于思维是一个开放性概念,原本不是一个错误。但是在历数别人不能很好的说明思维后,他自己却得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在我看来,不能正确说明什么是思维是正常的。但是起码要承认,思维不是感觉。思维不是记忆,思维不是需要,思维不是言语活动,否则就没有必要把它单独提出来叫做思维。

在上段引文中,文章作者两次把思维与表象扯到一起,表象就是感觉最后简化保存在记忆中的资料,它不是思维。表象和思维也有关系,就是表象是思维的一种工具。探索思维,如果不能解释思维是如何以表象、语言等为工具工作的,就毫无意义。

在上段引文中,文章作者,又把思维与目的混在一起,目的是需要的高级形式。需要的最低形式是欲望。人体的所有活动都是由需要发动的,思维只不过是需要(即目的)发动的活动之一。只有把思维与与目的分割开,才能够正确认识思维。

文章的作者又把概念、观念、命题、词语等言语活动的内容和思维扯在一起,它们都是言语活动,也是高级思维活动的工具。思维是使用表象和语言的一些操作,仅仅研究各种思维的工具而不研究思维是如何操作的,等于没有研究思维。

文章中唯一能够与思维沾边的词汇是探索,但是探索不是思维的基本操作,它只是思维的一种综合操作的结果。不了解思维的基本操作形式,只知道有一个探索等于对思维毫无所知。为了掩饰自己的毫无所知,文章作者在结尾用了一个思维素为自己遮羞,名词的新颖和吓人并不等于他说出些什么,比编新名词吗?几岁的小孩也会,但那不是科学!

最后文章作者断言思维的神经定位在大脑皮层,对此我倒没有异议。只是感觉、需要、言语等活动都工作在大脑皮层,作者的这种断言还是没有把思维和其他活动区分开,等于什么都没说。

由此可见,原文的作者,只不过用了很长篇幅对我们说了一段废话,结果是他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还把我们弄得一头雾水。

老外不是神仙,他们的思想方法往往很有问题。所以我建议在介绍他们的作品时要多动动我们中国人的脑子。

[此帖子已被 ruiaijun 在 2004-11-18 6:59:00 编辑过]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骂得不错,请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4-24 00:47 , Processed in 0.0613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