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57|回复: 0

SVN杂志解读:脑白质疏松患者的“正常表现白质”多模影像

[复制链接]
xiaoxue 发表于 2016-8-24 14: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VN杂志--中国首家临床研究成果展示的英文杂志

脑白质疏松,又称“脑白质高信号(WMHs)”,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标志,高发于老年人群。严重的脑白质高信号显著增加脑卒中和痴呆等的发生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

本文总结回顾了脑白质疏松患者在MRI常规成像序列上“正常表现白质(NAWM)”的最新影像学研究进展,并重点关注NAWM的血流动力学及微结构改变。

文章分析指出,脑白质疏松患者的“NAWM”其实并非完全正常。相比健康人群的正常脑白质,其NAWM区已经存在脑灌注下降、微结构受损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等病理生理改变,且上述改变在WMHs的病灶周边区尤为明显,而该现象恰与WMHs的进展规律相符,故有学者提出了“WMHs半暗带”的概念。作者认为,NAWM的脑灌注下降进一步支持了慢性缺血在WMH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无创ASL技术可用于动态监测脑血流改变,故能应用于某些改善脑血流药物防治WMH的疗效评价。NAWM的微结构改变能够预测WMH的进展风险,且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文章分析认为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当前评估NAWM微结构改变最敏感的影像学手段,其评估参数或可作为未来临床干预研究的结局变量。此外,动态造影剂增强的MRI加权成像(DCE--MRI)可用于监测WMHs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评价血管内皮保护药可能延缓WMH进展的机制和疗效。

未来脑白质疏松的防治研究不应当只关注WMH病灶本身,而应更多关注NAWM的早期病理生理改变,因其病变相对较轻,可逆性更大,及时干预可望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解读专家楼敏: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医疗质量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正式发表40余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70分;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

--摘自中国卒中学院app   中国最专业的神内移动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3-29 16:09 , Processed in 0.0389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