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戚华的《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 习强 摘要:戚华先生是一位非常谦虚谨慎的人,我读他的《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感觉到他是在现身说法教育我们的一些朋友,21世纪的新视野并不像他文章中说得那么简单,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是在他的文章之外。 关键词:光子、粒子、形状 上海教育出版社世纪课程教材研究院的戚华先生,2008年3月送来他的大作《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请求解读。谢谢他的看重。声东击西是中国人一项重要策略。戚华先生是一位非常谦虚谨慎的人,我读他的《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感觉到他是现身说法教育我们的一些朋友,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并不像他文章中说得那么简单,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是在他的文章之外。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的文章有一个核心思想:“物质到原始粒子层次时,已无法区分物质,也就是说在这个结构层次上须表现出所有物质都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特点。因此,提出中性粒子都由"原始粒子"组成的概念是合理的。”如果你承认他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又不一定用这个观点阐述的。反之也然。论据如下: 一、他说:“光子能传递惯性,表明有惯性质量;光子有能量,表明光子有爱因斯坦能量质量;光通过太阳能弯曲,表明光子有引力质量。因此,光子和粒子确实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承认他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整篇文章又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光子和粒子对立起来---光子不是粒子,粒子不是粒子推论的。即不讲光子和粒子的形状,只讲光子和粒子的“哲学”---这就是我们中国纯科学五十多年来的“病根”。 物质、粒子、质量、能量、光子、电子、速度、坐标、正、负、虚、实等等的代数学,是不讲分“形状”的---即使是讲分“形状”,也就一个类似球面态,或者说类似球面态的大、小之分或曲率正负、大小之分。 1、上海是我国的数学名城之一,上海复旦大学更是我国的数学微分几何的研究名校,微分几何其中研究“形状”的可分,即和拓扑学一样,“形状”可分为“球面”和“环面”两种基本的拓扑结构类型,这是微分几何一项重要的内容,戚华先生不能不知道。 2、相对论运用的黎曼数学或黎曼几何,好像是不讲分“形状”的---即使是讲分“形状”,也就一个类似球面态,或者说类似球面态的大、小之分或曲率正负、大小之分。相对论好像也如此是不讲分“形状”的。但正是从相对论球面收缩到一点的失效反其道而行之,霍金等科学家推出了宇宙大爆炸、弦论、圈论等火爆科学理论。戚华先生不能不知道。 3、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超越时空》一书,弥补了我国的数学介绍黎曼数学或黎曼几何,好像是不讲分“形状”的---即使是讲分“形状”,也就一个类似球面态,或者说类似球面态的大、小分或曲率正负、大小之分的缺陷,提出“黎曼切口”,是黎曼数学或黎曼几何中讲分“形状”的研究。戚华先生不能不知道。 4、有学者说,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科学家,就知道研究“形状”比研究物质、粒子、质量、能量等性能更困难,所以原始社会的人类科学家宁愿研究甩石头的“弹道’,也不愿研究石头的形状;即使研究石头的形状也只是从规范的圆形或正面体出发。而“球面”和“环面”两种基本的拓扑类型不同伦,正是从正面体的欧拉公式研究,发展出微分几何和拓扑学的“形状”的拓扑结构类型分类的。 把“形状”分类引进到自旋研究,“球面”只有两种自旋态(正与反转),而“环面”就有62种自旋态。王守义先生的“非线性场论”思维认为,爱因斯坦与波尔等人的“波-粒”二相性之争,虽是两种理论体系之争,历史的发展是《量子力学》胜利了,但仍然基本上属于“非线性系统论”,与他真正的“非线性场论”思维相差很远。实际王守义先生的“非线性场论”思维是不讲“形状”拓扑结构类型的“球面”和“环面”分类的。王洪吉先生的四元数和八元数物理数学方程也如此。我国几乎所有反相对论的非主流科学创新思维都如此。戚华先生不能不知道。 但如果把这类非主流科学创新思维与形状”拓扑结构类型的“球面”和“环面”分类结合起来,实际可翻新等价于主流科学的创新思维。 二、戚华先生的一句“名言”是反话正说:“相对论做出的工作都是自找的麻烦”。实际潜台词对我国反相对论的非主流科学创新,暗示是“自找的麻烦”也适用。这可举几点: 1、戚华先生为现身说法指教反“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人,就以示公正地说,他并不想在"物质究竟是不是无限可分"上做出评判,但又实际站在反“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人一边,好似支持地说:物质是不是无限可分是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两难的问题,“我只是想指出目前我们认识的基本粒子远不是终极粒子,它们都有结构和组成”。其“哲学”论据还是:我们不能根据人自身的尺度来决定周围世界的"大"和"小",并给"极大"和"极小"空间中物质赋予各种奇妙的性质。宇宙之大可能只是"沧海一束";电子虽小,可能内藏乾坤。天下所有物质都遵循相同的运动规律。 其实这是一个假“哲学”论据。因为即使物质能无限可分,但分到微观,物质“体积”分到越小,物质“粒子”包含的能量却越大,这称为希格斯理论或"极大"和"极小"对偶理论,其粒子也称为“希格斯粒子”或“上帝粒子”。著名物理学家希格斯称:“上帝粒子”即将“现身”---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就能证实。 所谓我们不能根据人自身的尺度来决定周围世界的"大"和"小",并给"极大"和"极小"空间中物质赋予各种奇妙的性质,这只是宏观内的一些观察;以此作为“物质无限可分”的创新,只能是“创旧”。因为普朗克尺度就能决定微观空间赋予物质的各种奇妙的性质,并给予不同于宏观观察的"极大"和"极小"对偶性观察。 2、本来“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是正确的,但使用“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的人,有的也难逃“一分为二”的命运。如“电子虽小,可能内藏乾坤”,这里有正、负、虚、实、零等三类“一分为二”: A、电子有正实数电子、负实数电子的“一分为二”。 B、电子有正虚数电子、负虚数电子的“一分为二”。 C、把正、负、虚、实电子都看成是“有”物质,还有纯零的“无”物质的“一分为二”。 我国持“物质无限可分”的人,几乎都是实数“物质无限可分”论者。从实数可无限可分来说,这也许是正确的。但如果把“实数”对应“生命”现象,把虚数对应一部分非“生命”现象,那么类似人要死,“生命”要“冻结”,以此对应“物质不是无限可分”也是成立的。所以物质是不是无限可分是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两难的问题,只是一个伪命题。戚华先生不能不知道人永远不会死,是一个笑话。而电子虽小,可能内藏乾坤,也许这“内藏乾坤”的“极大”点内空间,是个类似电子内藏正虚数乾坤、负虚数乾坤和负实数乾坤的点内空间,而不是只类似电子内藏正实数乾坤的点内空间。 最近一期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RL)上,墨西哥物理学家克里奇和加拿大物理学家辛格提出了一个大爆炸前存在“孪生宇宙”的简化版圈量子引力模型,这是上述一分为二正实数、负实数和正虚数、负虚数及“有”、“无”宇宙理论早就知道的。这一分为二正如辛格说:,在大爆炸之后存在了约137亿年的当前宇宙,同大爆炸前存在了约137亿年的宇宙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宇宙其实是自身的镜像---我们说“一分为二”大爆炸的那条对称线,也类似数轴的零点。而且如果把宇宙大爆炸的数学推导模型,和庞加莱猜想证明运用的第三种空心圆球不撕破和不跳跃粘贴,能把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的方法数学模型联系来,宇宙开端之前无时间的证明也才是完备的。 辛格还说:“如果一个人能用功能强大的显微镜(探测普朗克尺度的高能实验)察看某些微观特性,就能看到(孪生宇宙)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之处,这就好比双胞胎有不同的指纹,或者一个人有胎记,另一个人没有一样。”其实这些指纹或胎记,联系宇宙大爆炸的时空大撕裂,到联系空心圆球内表面翻转成外表面模型,因虽球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连续收缩都是对称的,但如果内表面翻转为外表面,就有不对称联系着。而我国早在1996年发表的《物质族基本粒子质量谱计算公式》等论文,就可实验作指纹或胎记的证明。 如把环量子三旋理论、超弦/M理论和圈量子引力理论等看成是同一种理论的三个层次推出的物质族质量谱公式,可得知这“孪生宇宙”大爆炸,在同一段时间、同一点,不是只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而是一先一后、一大一小发生了两次大爆炸;并且每次大爆炸是响了三声,即经历的物质相变有三次的不同产生的。而第一次翻转完成对第二次翻转的初始条件有影响---即预加了的一点作用力,这产生的效果,会对物质族基本粒子两大族群中质量有影响---有质量相差很大的基本粒子,例如上夸克族群中的顶夸克质量是175GeV,就比下夸克族群中质量最大的底夸克质量4.5GeV都大。这些是全世界有能力的强子对撞机实验室都能证明的。 这也说明,如果把我国一些非主流科学创新思维与形状”拓扑结构类型的“球面”和“环面”分类结合起来,实际可翻新等价于主流科学的创新思维。 3、其次,戚华先生也承认有“原始粒子”,这表明他最终也承认物质有“不是无限可分”的时候。例如他说:所谓"原始电荷"是两种基本物质单元。"原始光子"湮灭生成"原始粒子","原始粒子"湮灭生成"原始光子",是物质的一种相变。"原始粒子"由正、负"原始电荷"组成,每个"原始电荷"带1份电子的量;一对正、负"原始电荷"构成自然界能量最小的光子("原始光子")。光子湮灭生成粒子,和粒子湮灭生成光子,是一切能量转移的基本形式。 他又说:相对论本质是一个定点转动变换,因此,它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相对论虽然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但把基本粒子看成是没有结构的,因此,相对论没能揭示"能量转移是通过物质转移来实现的"和揭示出物质结构新层次。相对论虽然揭示了质量-速度关系,但通过提出"相对论质量"和"静止质量"的概念,仍然认为"物质的量"不随速度增加而增加,相对论还是一种建立在基本粒子层次的唯象理论。相对论把能量从物质运动的特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于物质的概念。相对论质量、静止质量、尺缩短理论等是这个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论的许多详谬来源于"相对"两字的要求。如在某一点有两个静止电子,一个电子经加速器加速速度增加质量增加,这是因为电子在加速过程中从外界吸收了物质。按运动相对性,站在运动电子上看原来静止的电子,原来静止的电子成了运动电子,相对论要求这个电子的质量也变大,而这个电子本身没有发生一点变化,只是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其实,这个电子的质量一点也没有发生变化。 戚华先生装着说这些话,是因为他现身说法教育的人都不是高能实验物理家,说话不怕腰痛---哪有这样简单解释"相对"高能实验的?而且他现身说法教育的人,很多认为比爱因斯坦高明的原因,是比爱因斯坦出生的晚。所以戚华先生装着帮找理论根据:“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受当时的科学知识背景的局限,物理学巨匠的经典理论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部分。由于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又看不清自然现象的本质,这些错误的部分被当作真理而存在着,阻碍了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的重大进展都是在否定物理学巨匠理论中的错误部分而取得的。”而戚华先生真正的潜台词是:“难道比爱因斯坦出生得的晚的人就没有历史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美]B·格林,宇宙的琴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泳译,2002年1月; [2]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3]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4]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5]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Email:y-tx@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