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88|回复: 8

判断和物质产生意识

  [复制链接]
shbcomeon 发表于 2011-1-1 13: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篇关于意识的论文,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直接触及到意识本身的观点,是第一次对意识有力论证的观点。本文的观点已经超越了所有已知的关于意识的观点,是人类对意识认识的里程碑。

目 次

1 意识的核心问题
2 意识的构成要素:判断
2.1 心理活动为什么需要有最小单位?
2.2 心理活动的最小单位有什么证据吗?
2.2.1 证据一
2.2.2 证据二
3 什么是判断?
3.1 判断的解释
3.2 判断的原则
3.2.1 原则
3.2.2 对判断的原则的论证
3.3 判断有哪些?
4 判断和物质产生意识
4.1 为什么对判断作的判断就会是意识呢?
4.2 判断与人思维的高级判断
4.3 判断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4.4 计算机能产生意识吗?
4.5 无意识
1    意识的核心问题


怎样研究意识呢?现在所有研究意识的方法要么是从意识现象推测,要么使用内省的方法研究,或者两种方法结合。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触及意识本身,所以只用内省和研究意识现象的方法是无法最终认识意识的。即便是找到了产生意识的大脑的神经相关物,即便是了解了这些神经相关物是如何的一个过程产生意识的,那么意识是如何从这样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显现出来的呢?为什么这样的神经过程、这样的意识相关物就产生了意识了呢?好像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这样一个鸿沟是无法逾越的。我认为这种无法逾越的根源来源于这样的思想:意识具有私密性,意识是主观的第一人称现象。像Searle(1990)说的更清楚:意识具有一种第一人称或者主观的本体论,因而不能还原为任何具有第三人称或者客观本体论的东西。按照Searle(1990)的说法就是意识只有作为主观的人经验到的时候才存在,也就是主观的存在。我对他的理论的理解就是物质的某种状态会产生意识,但是除了产生意识的这些物质,是没有外界知道这些物质是有意识的。我们无法客观的直接触及意识,只能间接的认识意识。这就是意识的第一个困惑。而Edelman 和Tononi (2001)的观点则是:科学解释可以说明发生某种现象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性质,甚至也能解释为什么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此现象才能发生。但是没有一种科学的描述或解释能够代替真正的事物。这也就是说,科学具有局限性,即便我们用科学解释了意识,我们依然只能描述意识,而无法真正的知道意识是什么。科学也无法解释:为何物质在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人必须用意识来解释意识,但是在解释意识之前意识是不可解释的,也就是说用意识来解释意识是可能的吗?举个例子:就像是一个人在不借助其他东西的情况下想要把自己举起来是可能的吗?这就是解释意识的困惑。

难道意识真的不能被客观还原吗?难道真的不能解释意识吗?并非不可能,要想对意识进行客观还原,要想对意识进行解释,必须找到意识的构成要素。所以需要一种比意识更基本的概念来用意识解释意识本身。这样就引出了意识的核心问题,意识的核心问题是要用意识来发现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意识的构成要素。这个构成要素就是要比意识更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构成要素应该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能用来解释意识的一个参照。就像在地球上只用地球作为参照,就不能理解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而是错误的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

只找到意识的构成要素还不够,意识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还要弄清楚意识的构成要素与物质的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搞清楚了这个关系我们才能解释大脑中的生物的神经过程是如何引起意识的。也就是说,关于意识问题的理论必须能说明意识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以及意识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要能说明物质和意识构成要素的关系,从而才能说明物质是如何引起意识的。


2    意识的构成要素:判断


在哲学上有个假设: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人也应该是物质的,所以人的意识也应该是物质的特性的体现,这种特性也应该是在物质中普遍存在的,只不过人的意识是物质的这些特性经过了特别的过程或方式的体现。我猜想这种物质的特性就是“判断”,“判断”不仅是生物的行为,物质也有判断,比如水达到100度就会沸腾。因此,“判断”可能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联结点。传统观点认为“判断”只是人的思维的一个高级过程,现在我把“判断”这个概念扩宽了,认为“判断”在物质中是普遍存在的。当然这个“判断”跟人的思维的高级判断是有区别的(稍后分析他们的区别),这个扩展的判断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这样就解决了前面提到的一个意识的核心问题(发现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意识的构成要素)。


2.1    心理活动为什么需要有最小单位?


人的心理过程太复杂了,但必定遵循着、围绕着一个原则来进行的,我猜想这个原则就是心理活动的最小单位,这个最小单位就是“判断”。

人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明明知道一个意思或者一个概念,但是就是想不起来用哪个词(不管是音还是形)来表达,这就至少说明了,人的思维并不完全依赖于词汇,从这方面说,思维最多是借助于语言。想一下,如果人的思维依赖于语言的话,世界上那么多语言,那么说不同语言的人将会有不同的思维形式,那相互交流起来将会很困难。

有一种同时性习得双语者:Pavlovitch是一个塞尔维亚语言学家,他和法国的妻子只对他们的儿子说自己的语言 ,这个儿童对这两种语言很少干扰。2岁后他就不会对这两种语言混淆了。(Reich, 1986)

如果人是使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那么这个儿童的思维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用其中一种语言进行思维,另外一种语言是通过前一种语言的翻译来使用的。假设这个儿童的爸爸和妈妈都对他说两种语言,也就是爸爸对他说两种语言,妈妈也是这样。对于这样的情况有证据表明他会混杂两种语言。也就是说不对两种语言产生混淆原因是与爸爸和妈妈对他只说自己的语言有关系,他可能是根据说话的对象是爸爸还是妈妈来区分语言的,并不是用其中一种语言思维而对另一种语言进行翻译;另一种可能性是如果不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进行翻译,也可能是他在听爸爸的语言的时候用塞尔维亚语进行思维,在听妈妈的语言的时候用法语进行思维,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儿童的大脑中就会有两套思维系统。还没有证据能说明人可以有两套思维系统。

既然思维并不完全依赖于词汇,那么必定有一个底层的东西来进行思维。如果不同的概念由不同的这种底层的东西来表示的话,那么有多少概念几乎就会有多少不同种类的底层。如果不同的底层之间需要通信,需要确定不同的关系,那么人的大脑将会很复杂,人进行思维也将很困难。最好的方案是,所有表示不同概念的底层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出现了“最小单位”的概念,不同的概念只不过是由这些最小单位在形式或者组织上的不同而体现的。


2.2    心理活动的最小单位有什么证据吗?


2.2.1    证据一


大多数MT区细胞不只对运动图像反应,而且对方向具有选择性。研究者对猴子的研究给出了相关的证据。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给猴子呈现包含数百个运动点的视觉画面。大多数点是随机运动的,而有少数点沿着某一方向运动。Newsome和Pare(1988)发现,猴子的颞叶中部区域的轻微损伤会降低猴子检测那些点运动方向的能力。Salzman、Britten和Newsome(1990)研究了对方向选择的(特别是对某一方向,如向下的运动做出反应)细胞簇的微小刺激反应。刺激向下敏感的MT区细胞所产生的效果与在视觉画面中增加向下运动点的效果是一样的。

分析:“大多数MT区细胞对方向具有选择性”,就说明这些细胞是在作方向上的判断。


2.2.2    证据二


跨感觉道注意效应可能至少部分依赖于多感觉道细胞(multimodal cells)。这种细胞会对多个感觉道的刺激进行反应。具体来说,有一种双感觉道细胞(bimodal cells)对两种感觉道的刺激进行反应,另一种三感觉道细胞(trimodal cells)对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感觉道的刺激进行反应(Stein & Meredith, 1993)。

分析:从以上可以看出,多感觉道细胞的作用就是对来自不同感觉道的“判断”进行复合,这说明确实有把一些判断复合成其它复合判断的大脑细胞,从而说明了一些判断可以复合成其它的判断。这也就说明了“判断”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最小单位。

 楼主| shbcomeon 发表于 2011-1-1 13: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3        什么是判断?


3.1        判断的解释


现在的科学只是描述物质的变化,没有说明为什么而变化。为什么而变化呢?如果形象一点说:物质在变化之前需要判断。究竟什么是判断呢? 如果我们从什么是意识开始问,如果我们用判断解释了意识,然后我们还会问什么是判断,于是我们就用概念A解释判断,这样会一直问下去好像没有尽头,好像永远不能找到真理。那到底什么是真理呢?还好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角度解决问题,就是价值角度。所谓真理就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一个法则对这个范围内的所有事物都成立或者都有用,那么说这个法则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叫做真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上公理的方法来看待什么是“判断”,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可以把“物质在变化之前需要判断”作为一个公理来解决其他问题(如意识问题)。这个公理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构成要素(意识的构成要素是判断)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解决了前面提到的一个意识的核心问题——意识的构成要素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至于更深层的对“判断”的解释可能需要心理学以外的其他的系统来解释(比如物理学)。这也就像哥德尔定理说的那样:数学系统中有的陈述是真的,但是不能被该系统所证明,但是不能否定不能被其他的系统所证明。换成通俗的语言就是,在一个系统中有一个概念我们知道它是真的,但是它不能被这个系统中的其他概念所解释,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公理。


3.2        判断的原则


3.2.1        原则


1)        判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小单位。这个最小单位是个逻辑单位,人的身体以及大脑的神经功能对判断有相应的实现(不是对应实现)。其他生物也对判断有相应的实现(不是对应实现)。

2)        判断可分为基本判断和复合判断。多个判断(基本判断或者复合判断)可以复合成新的复合判断。

3)        在人对判断的实现中,一个判断可以引起另一个判断,直到达到一个终端判断。人的判断有许多的终端,所谓终端就是对于一个事物,进行到某一个判断就停止了。比方说,一般人对“花”判断为“好”、“美”等,但是,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还要判断它的作用。这就是终端的不同,这些终端是可以随着人的学习、认识和成长而变化的,从“终端”这个概念是可以解释人的心理发展的。

4)        任何判断本身都可以作为判断的对象,比方说,“高兴”可判断为“好”。也就是说可以对判断作判断。

5)        判断可以在大脑中被存储,也可以从存储中被激活还原。


3.2.2        对判断的原则的论证


原则1:心理活动的最小单位

在“意识的构成要素”中已经进行了论证。

原则2:基本判断和复合判断

在“意识的构成要素”的“心理活动的最小单位的证据二”中提出了一个证明。但是以下问题现在是未知的:对于基本判断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有哪些基本判断。这些基本判断是不可再分成其他判断的,人的大脑的神经细胞是如何实现这些基本判断的?对于复合判断,要弄清楚人的大脑的神经细胞是如何实现在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形成复合判断的。

原则3:一个判断可以引起另一个判断,直到达到一个终端判断。

一个判断(a)引起另一个判断(b)是如何可能的呢?一个终端判断是什么意思?

一个判断可以引起另一个判断的证据:临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会发生相互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如果再刺激临近的某个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这叫侧抑制。这种相互的抑制作用就说明一个神经元的判断可以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判断。这是微观的一个例子,如果从宏观上来讲例子就很多了,例如:看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会引起非常激动的情绪。

所谓一个终端判断是指,一些判断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最大的判断。为何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意识,就是因为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判断才能达到终端,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刺激发生时,所有的判断都会朝着一个终端“前进”。因为这个时候所有参与的并激活的判断组成了一个新的判断,这个新判断在这个时候就是唯一的,也就是说一组判断在同一时刻在一起会组合呈现一个最大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终端判断。但也不否定其中的有些被激活的判断不会参与形成这个最大的判断而逐渐消退。

原则4:对判断作判断

对判断作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呢?人的所有的情绪都是判断,对情绪的感受其实就是对情绪的判断。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一个判断为a(例如一种情绪),对a所作的判断称为b(例如一种感受),这样论述起来比较清晰。那么b如何对a作判断呢?首先b必须要以某种方式“知道”a的存在才能判断a,b要想“知道”a,那么a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我猜想a应该在b判断a的过程中是持续存在的,这样b才能“知道”a,并且判断a。至于b是如何判断的a现在还是不清楚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大脑神经细胞的过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对判断作判断”隐含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判断可分为:由物质引起的判断和对物质引起的判断进行判断的判断。

原则5:判断可以在大脑中被存储,也可以从存储中被激活还原

大脑中神经机制是如何存储判断的,存储后又是如何从存储中被激活还原的还是一个未知的事情。它关系到记忆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3.3        判断有哪些?


如果用人类语言来描述“判断”的话,那么所有的人类的词语应该都是判断。比方说所有的动词、所有的名词等等。但不止这些,物质中的判断应该多得多,应该有好多是没有被语言描述过的,应该有好多是没有被人类所认识到的。


4        判断和物质产生意识


判断的第四个原则中说:可以对判断作判断。那么对判断所作的判断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猜想一下对判断所作的判断是我们人的哪一方面呢?不错,那就是意识了。意识是一个判断终端,是对判断作的判断。情绪是一种判断,对情绪的感受是对情绪的判断,我们知道这个感受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对情绪的判断产生了对情绪感受的意识。


4.1        为什么对判断作的判断就会是意识呢?


Searle(1990)说,意识是由特殊的神经过程引起的。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对判断作判断肯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知道像消化、光合作用这样的生物过程是可以根据其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进行解释的,它们的生物过程也是充满判断的,但是它们是没有意识的,意识的产生肯定不同于这样的过程。

在我了解的科学家或者哲学家当中我认为只有Damasio (2000)的关于意识的观点最接近揭开意识的真相。他把意识分成了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通过研究核心意识使得研究意识得到了简化,从而使得找到意识的基本概念成为可能。

我总结了Damasio (2000)的核心意识的观点(注:在我对于意识的概念形成后才看到这本书的):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大脑中有映射的表征。也就是主观的自我身体的表征(有机体的表征)。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在有机体的脑中、在调节有机体生命和连续地发送其内部状态的信号的结构内部得到映射的;客体也是在脑中、在被有机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所激活的感觉和运动结构中得到映射的表征的。对客体的映射会引起有机体的表征的变化。在脑的另一个地方有对这种客体引起有机体表征的变化而进行的二级映射,从而形成对这种变化关系的表征,进而在二级映射短暂形成的神经模式中变成心理表象,把这个表象放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背景关系中时,核心意识便产生了。

意识的奥秘揭开了吗?没有,Damasio (2000)本人也没有说这样就揭示了意识的奥秘的问题,他只是说在关注“自我的问题”。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显现出来的呢?上面的观点并没有触及到意识本身,但是这里已经有了一个揭示意识的奥秘的关键性的概念,那就是“二级映射”,我们先不管他的观点的细节正确与否,我认为他的观点的方向是正确的。有机体的表征就是判断;客体在脑中的表征也是判断;对客体引起有机体表征的变化而进行的二级映射的表征也应该是判断,这个二级判断是对什么进行的判断呢?我们先不管它是如何作的判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对客体也不是对有机体进行的判断,所以应该是对另一个判断所进行的判断。如果物质引起的判断是对物质状态的标识,那么对判断作判断也就是对物质状态的“描述”。这种“描述”也就是意识了。在我们想到这种“描述”的时候,我们对这种“描述”是有意识的,所以,对于这种“描述”,是用我们的意识本身来对意识的一种说明,在说明意识构成的同时,这样的一个描述的说明对认识意识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
 楼主| shbcomeon 发表于 2011-1-1 13: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判断与人思维的高级判断


人思维的高级判断是有意识的,而意识是判断构成的。例如:我们要判断我们看到的两个人谁最高,我们对看到的这两个人的身高是有感知的是有意识的,对“谁最高?”这个概念也是有意识的,这就是我们的思维的高级判断,这个高级判断是有意识的。


4.3        判断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意识是由判断产生的以及判断产生意识的方式说明意识并非无处不在,而是在产生对判断作判断的时候才是存在的。物质状态的改变和判断密不可分的。物质和判断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绑定的呢?还是判断只是物质的属性呢? 这个世界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呢?(我前面曾经讲过判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但那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认为这些问题现在还不能回答,原因就是我们还不能够定义什么是物质,也许物质是不能够被定义的,如果定义了什么叫物质,肯定会衍生出非物质的定义。这种对物质的定义是艰难而困惑的。


4.4        计算机能产生意识吗?


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是不能产生意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的计算机是二进制的,不管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有多快,不管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被编制的有多高级有多么复杂,但是它的所有操作最终还是还原成“1”和“0”的判断,所以无法形成持续的判断,因而无法形成对“1”或“0”的判断作判断,也就无法形成意识。


4.5        无意识


既然能给意识下一个确定的定义了,那么给无意识下一个确定的定义也是可能的。那么无意识可能就是一个终端判断,这个终端判断是没有被其他判断作判断的,也就是没有形成意识。


参考文献

顾凡及 (译) (2004). 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Edelman, G., Tononi, G., 2001)
刘叶涛 (译) (2007). 意识的奥秘.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Searle, J., 1990)
杨韶刚 (译) (2009). 感受发生的一切:意识产生中的身体和情绪.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Damasio, A., 2000)
Newsome, W.T., & Pare, E.B. (1988). A selective impairment of motion perception following lesions of the middle temporal visual area (MT).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8,2201-2211.
Reich, P.A. (1986). Language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alzman, C.D., Britten, K.H., & Newsome, W.T. (1990). Cortical microstimulation influences perceptual judgments of motion direction. Nature, 346,174-177.
Stein, B.E., & Meredith, M.A. (1993). The merging of the sens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龙骑士_dd 发表于 2011-2-22 23: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看了半天,我还是没看出来“判断”到底是什么,既然这个词汇那么抽象,我觉得,把它看作是意识的一部分或者另一种说法应该不为过。
 楼主| shbcomeon 发表于 2011-3-1 19: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史以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意识是什么,我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指出意识是什么的人,意识是由“判断”组成的,对判断作的判断就是意识。
cjh4312 发表于 2011-6-12 19: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你到底指出意识是什么了?判断和意识都是主观的,你是在用主观的词汇相互解释而已。等于没有说,说了更会让人理解不了的。只有从物质的角度来解释意识才是对的,而你却根本没有道出物质是如何产生意识的。你的论述最多也只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意识,目前对意识的研究都已经站到科学的角度了,研究到神经的生理机制层面了。拜托不要一天瞎YY好不好!!!
 楼主| shbcomeon 发表于 2011-9-4 2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神经的生理机制层面是不能够解释意识的,好几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神经生理学家都没有看到从神经的生理机制层面解释意识的希望,你要清醒一下,科学只是一种信仰罢了,没有人能清楚的说明白什么是科学。
 楼主| shbcomeon 发表于 2011-9-4 21: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是,量子力学里面关于意识的困惑,更能说明意识不可能用神经的生理机制来解释,最多只是对意识进行描述罢了。
 楼主| shbcomeon 发表于 2011-9-5 18: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神经的生理机制层面研究意识,除了神经元,原子、分子、电子、磁场,你还会发现什么呢?在这个层面上这些东西的组合怎么就会产生意识了呢?这本身就是不可解释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东西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如何从这些东西中突显出来的呢?这些东西的组合就能突显出意识吗?为什么这样的组合就能获得意识呢??这就说明意识问题不是这个层面所能完全解释的,所以,在神经的生理机制层面不可能获得对意识满意的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12-24 11:07 , Processed in 0.0154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