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3|回复: 0

杨振宁教授在香港发表演讲(zz)

[复制链接]
renphysics 发表于 2005-7-25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振宁教授在香港发表演讲> >

《中国文化与科学》

>>

    [香港《新亚生活》月刊物月号报道]诺贝尔物理不奖得主、中大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去年(1999年)12月历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行的“金禧讲座上发表演讲,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全文如下(汪: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杨振宁教授审阅):> >

梁院长,各位来宾,各位同学:> >

50年以前,钱穆先生创建了新亚书院,这是香港文化界一件非常重要、有浣影响的事情。我今天有机会参与他创建的新亚书院50周年金禧纪念,感到非常荣幸。> >

梁院长给我指定了一个题目,叫做《中国文化与科学》,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不可能在一个小时内讲得很清楚,所以我只能就我沈得特别值得讨论的几点,提出来跟大家讨论。

一、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

我这个题目基本上是分成九条,第一项是“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这个说法不是我创出来的,是很多人都讲过的。比如说,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那么如果中学是内不,可是也必须要处理外学,因为外学是人的身体以外的自然的一切,怎么处理法呢?所以我们就要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传统中国文化臬处理外学法?如果查中国的古文献,对此有很多的讨论。那么,总结起来呢,我想下面这几句话也话可以概括多半的观念,他曾经说:“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他又说:“心明便是理”,又说:“万物一体”,这些说法,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界事物需要了解的总的态度。

二、传统中国文化如何处理“外学”?

我们还可以看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从王阳明开始的,董仲舒就说过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夫人无二理”,什么叫做“在人一物,内外一理”呢?就是非曲直说有一个“理”,这个“理”对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跟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这个整个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当然,这并不能解释清楚他们所计蝗这个“理”到底是什么,要想了解一国的传统文化,我想必须对这点有一些了解,就是这个“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个“理”是一个精神,或者说是王国维所讲的“境界”。或者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不问“理”是什么,是问“理”不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得到结论,“理”不是近代科学所讲的规则、规律,或者是定律。这些观念、规则、规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学追求的重要精神,百这个精神跟中国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方向是一样的,可是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这个定律,没有这个规律,没有这个规则的观念。

我想,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不妨来看一幅宋朝的画,一幅北宋郭熙所画的大的山水画,有五尺多高。这样的画,今天国际上研究艺术的人,把它叫mulnumentory landscape。你站在这个mulnumentory landscape前面,问你自己:这个画家的心境是什么?这画家所要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什么?以及这个画家对于他所画的东西的了解是什么?我想,你问了这些问题以后,就比较容易了解到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哲学主要的精神是什么了。

 

三、   统中国文化如何求“理”?

   在宋朝稍为晚一点的时候,有一位作家叫做韩拙,他写了一本书,叫《山水纯全集》,这《山水纯全集》有一个后序,是由一个有名的学者张怀定怕,其中说:“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合于画,造乎理者,能画物之妙。昧于理者,则失物之真;为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于一毫,投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的飘然焉。故昧于理者,心为绪使、性为物迁,密于层丰,老于利欲,徒为笔墨所使哉,安足以与天地之争哉?”他这么讲,相对于“昧于理者,”是要“造其理者”。换句话说,他认为,对于这个画,你如果不懂得这个“理”,你就不能够画出真正的精神来。如果你懂得这个“理”的话,你才能够懂得物之为妙,然后你才能够真正地达到一个超然的境界。所以,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是这几个字,你都可以看到:“理一分殊,义以盖全,内外一体,”什么叫做“理一分殊”呢?就是说“理”是一个,只有一个“理”;“分殊”是仇敌意思呢?就是说它用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有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要问:既然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阳重要的一点,是要追求一个“理”,用什么方法来追求这个“理”呢?传统中国文化如何来求“理”?如果仔细分析,我要卢会得到一个结论;这个方法就是归纳法,即把施工分处的一些现象,或者一些状态,归纳成一个最终的“理”。这是一个精简化、抽象化、浓缩化、符号化的过程。通过这一类思维方法,传统的中国文化想要达到一个了解世界一切之一切的境地。

四、   近代科学如何求自然规律?

如果刚才我所讲的这些我们可以接受,那么,近代科学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呢?我想,首先可以肯定:近代科学也是在追求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传统中国文化所讲的“理”,可是呢,换了一个名词,换了一个观念,这就是“自然规律”,可以说就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理”,那么,当然我们就要问了,说:“好,那么近代的科学怎么来追求这个自然规律呢?”其精神和方法之一,跟传统中国文化一样,是用归纳法求得这些规律。不过,近代科学跟传统中国文化一个主要的分别,是前者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另外有一套思维的方式,这第二个方式是从上到下的,是推演,是用逻辑的方法来推演,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所没有的。

推演的方法需要逻辑,逻辑是希腊人为研究几何学所发展出来的思维方法,大家如果记得在初中今的几何学,就会了解到这个方法的主要精神。我们必须注意,在近代科学以前,也可以说是到牛顿的工作以前,西方的思维方法,也往往不引用逻辑。从年顿开始,西方的学者才真正地了解到了这个逻辑推演方法重要性,而把这个重要性加到所谓Natural philosophy(自然哲学)晨头,由此产生了近代的科学。可以说,这是近代科学精神旌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时候没有发展出这个逻辑系统,第一次对于这个逻辑系统有一点涉独的,是1607年徐光启跟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可惜影响不大。1607年,可比年顿Principia(《原理》的出版还早了80年,但是他们这次翻译,对于逻辑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影响,没有起很大的作用,虽然我们今天在几何学里头所用的很多的名词,都是源于徐光启跟利玛窦的这一个最早的翻译本。

[此帖子已被 tangpaul 在 2005-7-30 17:37:39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12-28 03:57 , Processed in 0.0148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