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对唯物论的战争 ---《自然科学体系梳理》的梳理(1) 曾富 郁松 摘要:《自然科学体系梳理》等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唯物论对唯物论战争的教材和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自然科学体系梳理、自悖、自欺、自毁、自慰 一、杨本洛研究现象 《南方周末》曾以《一个人的战争》为题的长篇,报告杨本洛教授纠正流体力学经典方程,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方程)隐含的“形式”错误,受到上海交大学等的器重,而饮誉中外。2007年4月5日以来,〖物理论坛〗网站发表了《谈杨本洛的经验主义立场》的一组网友评论,有的似乎过火,现摘抄如下: 1、网友A说:杨本洛言必哲学,可他本人的哲学思想却十分成问题。他批评爱因斯坦的哲学立场庞杂,而他自己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验主义者。例如他说:“所有的物理陈述都只能源于经验事实”,这句话与经验论完全出于一辙:“一切命题都可以归结为经验”或曰“一切命题都由经验来决定”。可以这么说,经验主义是哲学上幼稚的标志,因为经验主义者以为可以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以为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是绝对可靠的。但是,仅凭经验事实,永远也不能形成理论,这便是著名的归纳难题。我们不能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真理,这是确凿的有严格逻辑证明的哲学定论,自休谟之后,很少有哲学家再怀疑这一点了。但杨本洛却明确地要求物理学家只能从经验事实中总结归纳出真理。杨本洛批评相对论,指责整个物理学(包括牛顿力学),甚至数学,声称其中充满逻辑悖论,充满谬误,但由于他的哲学基础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其批判当然不具备什么说服力了。 2、网友B说:三厚本几同废纸。真不知交通大学的校长为何要为这种书写序?!可悲啊,交大! 3、网友C说:杨本洛还是个娃娃,还很天真幼稚。他的所谓思想与学术观点,只能逗逗比他更天真更幼稚的孩子。杨貌似很牛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俨然大家风范。实际上就是一个精神病人,而且病得不轻。他有什么资格对物理学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物理学是两个脚踩在地上,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嘴上说出来的。嘴皮上的功夫谁不会,还轮不上他。“哲学”对物理来说不是废话就是“事后诸亮”,有几个人研究过程中受到“哲学”帮助的?就算要谈“哲学”,只有玻尔那种境界的人才有资格谈论自然哲学。杨显然还差得很远,很远,很远,以致可以在思考方式上近似成一民科。想起文革的种种闹剧和罪行就令人恶心,但愿文革的灾难不会重演。 4、网友C说:杨本洛教授完成了文化大革命没有完成的对自然科学批判的任务。 二、杨本洛论著 自1995年以来杨老师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现将目录罗列如下: 1、《经典热力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探讨》,1995,科学出版社; 2、《流体运动经典分析》,1996,科学出版社; 3、《理论流体力学的逻辑自洽化分析》,1998,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自然哲学基础分析》,200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湍流及理论流体力学的理性重构》,2003,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6、《自然科学体系梳理》,200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量子力学形式逻辑与物质基础探析》(三册),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三、唯物论对唯物论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同志1960年至1966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1966年至1970年任上海交大物理教研室助教,1970年至1978年任激光研究室助教、副主任,1978年至198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光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至1991年任应用物理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1985年)、教授。1991年至1997年任校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94年)、博士生导师(1994年)。1997年7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教授长期从事激光应用和晶体中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主持承担了许多科研课题,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我们认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同志为杨老师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写序,是郑重的、严肃的和严谨的。谢绳武校长说:“作为我国历史相对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格外注重培养更多的研究型人才,才可能将上海交通大学逐步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原创性研究特色和影响的大学。在人类认识的深刻化和持续探索未知的艰难历程中,首先需要可贵的真诚和非凡的勇气。我曾经这样提出:'交大人历来有一种精神,这就是探求真理、维护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杨本洛教授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一再主张'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两个原则。对于这种研究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和力所能及的支持,一直被学校领导视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我们认为,这不是“可悲”、“废纸”,而是交大和杨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唯物论对唯物论的战争的教材,和第一手资料。杨老师数十年来以可贵的真诚和非凡的勇气,著述出版发行了数百万字的论著,杨老师 1、懂高等数学和外语;2、能在名牌大学从事专业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的教学与科研;3、受到类似上海交通大等领导的重视;4、有上海交通大校方的科研资金、实验设备的支持和能配备工作助手;5、能在《世界科学》、《科技导报》、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文章,有类似《南方周末》全国著名媒体的关注介绍,所以,我们认为,杨老师不是个“娃娃”,也不是“经验主义”,更不是“精神病”。现以杨老师的《自然科学体系梳理》一书为证,给予梳理。 《自然科学体系梳理》93页上说(下同,只提页码),麦克斯韦是坚持“物质论”的。即麦克斯韦也是坚持“唯物论”,但杨老师又说麦克斯韦局限于那个时代的数学水平等原因,所以麦克斯韦的论著隐含了大量的逻辑不自洽。这里杨老师是说得较轻的。杨老师的论著大有把诸如电磁场理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规范场论、弦论、非平衡热力学、微分几何、拓扑基础、集合论基础、公理化基础等相当广阔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说成是“伪科学”之势,如《自然科学体系梳理》全书矛头直指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鄂、希尔伯特、费曼、普里高津等人,说他们的科学成果是自欺欺人,平凡、直觉、简单、人为主观设定,充满“科学宗教”、“宗教情结”等神学意味。杨老师书中使用这类词汇频率之高,用杨老师的话说,从伽利略、牛顿以来人类研究元数学和元物理学,探索、建树的全部纯科学标准模型,都类似是的“自悖、自欺、自毁、自慰”的结果。其实,杨老师苦口婆心批判元数学和元物理学探索、建树的全部纯科学标准模型,说它们类似“伪科学”,这是《自然科学体系梳理》等论著在新形势下承担类似反讽科学义务的一种较普遍的文体。因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杨老师一再主张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两个原则,在《自然科学体系梳理》全书中找不到任何“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不是平凡、直觉、简单、人为主观设定的数学或实验证明,用杨老师的话说,用的也是“自欺欺人”,充满“科学宗教”、“宗教情结”等“神学”意味,从而说明这种较普遍的文体都是的“自悖、自欺、自毁、自慰”的结果;以此震耳欲聋国人,是非常恰当。 杨老师一再解释说,这是因为他发现:或许除了发表“官样文章”时的迫不得已,在今天的职业哲学工作者中已不乏其人不再相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甚至难以掩饰他们以谈论“唯物主义”为羞的反常。 杨老师说他反对一切“教条主义”的蛊惑人心,也恰恰因为此而确信“物质决定精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或者需要看成是“逻辑自洽性”这个基本“理性原则”的逻辑必然。这话似乎不错,但联系114页和184页等处,杨老师批判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鄂、希尔伯特、费曼、普里高津等人的主流现代科学误导人类的自然科学,说他们将自然科学研究引至“简单主观唯心主义”和“否定逻辑”并存的自欺欺人的迷津之中,说他们是搞“科学宗教”,要求人们要摆脱他们的“宗教情结”。这难以掩饰杨老师是以现身说法,联系他主张的“物质第一性”和“逻辑自洽性”两个原则,不也是在反讽自己的科学为“政治宗教”和“政治情结”吗? 在《自然科学体系梳理》的梳理中,杨老师多以《McGraw-Hill物理百科全书》为指导,这无可非议。但也不是此类书就唯一可靠。反过来说,难道今天各级学校中教的现代科学是将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鄂、希尔伯特、费曼、普里高津等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原封不动地拿来在讲吗?各国的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家对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鄂、希尔伯特、费曼、普里高津等人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的修正、批判,使得元数学和元物理学的纯科学标准模型不断发展,这类大批研究成果就不可靠?其次,连一些院士也说他们并不是常看类似爱因斯坦等人的原著,去了解爱因斯坦等人的深奥理论;而类似朗道等编著的《场论》一书,在我国大学的讲授,人们也许知道朗道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解读,就比类似爱因斯坦等人的原著好懂,何来摆脱什么样的“科学宗教”还是“政治情结”? 参考文献 [1]杨本洛,自然科学体系梳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美]卡尔.萨巴,黎曼博士的零点,上海教育出版社,汪晓勤等译,2006年5月; [3][英]R.L.普瓦德万,四维旅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胡凯衡等译,2005年10月; [4]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5]于渌,量子调控和相关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科学新闻,2007年4月第1期 ; [6]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7][美]霍根,科学的终结,孙雍君等译,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8]王志新,关键是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1期; [9]石岩等,读《左传》不如读《红旗》?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Email:y-tx@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