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林教授给王德奎的信 一、刘仲林的信 德奎: 您好!久未联系,欣读《王德奎跋涉在量子力学界的拓荒牛》报道,深为奋斗精神感动。拟将在中国交叉科学网站转载。研究中请多注意身体锻炼和休息。 我现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交叉科学是我关注的问题。经学校批准,主编《中国交叉科学》(连续出版物),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卷已经出版,第2卷正在出版中。 请告知具体通讯地址和邮编,以便邮寄。 欢迎赐稿,附件有介绍。因读者科学院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除注意跨学科性和创新性要鲜明外,稿件要注意科学严谨性、创新涉及的问题面不宜过宽过大。 顺颂 研安! 仲林 2007年11月11日 附件: 《中国交叉科学》简介与征稿 《中国交叉科学》是专门反映我国交叉科学理论与实践进展的学术阵地,以研究和探索为主,兼顾交叉普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全国高校交叉科学研究联络中心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交叉科学》已经出版了两卷,第一卷包括路甬祥、杨振宁、钱令希、杨叔子、郝柏林、程津培、吴咸中、王威琪等多位院士,以及钱穆、田夫、郭传杰、成中英等知名学者的文稿。第二卷又有台湾和海外学者的加盟。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多名活跃的中青年跨学科探索者的文稿,带来了跨学科研究新气息。 《中国交叉科学》设有“文理会通研究”、“交叉科学论坛”、“中国文化与科学”、“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科研”、“跨学科发展史”、“交叉科学方法”、“案例分析与研究”、“新学科新领域巡礼”、“交叉新天地探索”、“研究生论坛”等栏目。 《中国交叉科学》面向文理各学科人群,体现自然、技术、社会、人文诸领域交叉大视野,对各个学科的读者都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是各学科扩大视野,跨学科创新的参谋和助手。适合科研、教育、管理等各领域关心交叉科学和跨学科研究的人员和师生参考和阅读。为各类院校、研究院所、研发基地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最具特色参考资料。建议书店、图书馆设“交叉科学专栏”,或同时在文科类、理科类收录。 诚挚欢迎国内外交叉科学和跨学科研究、探索、爱好者投稿或推荐优秀作品。 一、欢迎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观点、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的论文,不受任何学科边界范围的局限,但不登载传统单学科性文章。 二、欢迎密切结合国内外交叉科学实践,探索有关跨学科科研、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管理、跨学科人才等的论文。 三、欢迎密切结合交叉科学现实和历史发展,探索“跨学科学”(交叉科学学)理论建设的文章,即把跨学科现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范畴、规律、机制、方法、人物、案例、历史、未来发展等。 四、欢迎从跨学科视角,探讨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的文章。如: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会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会通、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会通等探索。 总之,打破学科割据旧习,开拓学科交叉新境,展现原创探索新人,办成一个反映我国交叉科学研究趋势和水平的出版物,是《中国交叉科学》的不懈追求。 如是论文,请按科学出版社行文规范处理。论文按题目、作者(包括单位、邮码)、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目与摘要顺序排列。作者简介在论文首页脚注。引文用当页脚注,右上角圆圈数码。文献按先中文后外文排列;每条文献按作者、出版年、书名、出版城市名、出版社排序,中间用实心句号相隔,其中城市名后用冒号。 论文最好用A4纸打印,正文用小4号字。请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联系地址:合肥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交叉科学》编辑部,邮码230026,联系人:刘仲林、侯孔发。电子信箱:jckx@ustc.edu.cn,电话:(0551)3380855、3601942。 二、王德奎的回信 仲林: 您好!收到来信非常高兴。我们曾在太原开会见面,是永远难忘的。感谢你曾对我的支持,这也是永远难忘的。祝福你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主编《中国交叉科学》。 我的具体通讯地址是:四川省绵阳市解放街46号绵阳日报社7楼1号,王德奎收。邮编:621000。 电话:(0816)6611008(小灵通)2263509(家)。 电子信箱:y-tx@163.com 顺颂 研安! 德奎 2007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