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学与建筑交通 王角1 笪洪涛2 (1绵阳市交通局,四川绵阳,621000 2绵阳市建设局,四川绵阳,621000 ) 摘要:城市人学是城市学、土地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会聚技术或交叉科学,其中土地学是人学的中心,也是城市人学的中心。 关键词:城市、人学、建筑、交通 一、人学 常常有人把文学当作是人学,或“人的文学”。其实,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人和以人为本,这仅是文学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发现和确立,这更多的是记录或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的反映。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从现代科学、哲学理论来发掘人的复杂、阴暗的负面,完成由传统的人学观念向现代人学观念的转型,使我们对人的全面认识成为一种现实可能,也为中国现代社会提供了现代化的人学观念。 在治国安邦中,党的十七大继续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当代世界人学研究的兴起,人学思想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能力、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生存方式等,对20世纪末人学作为中国逐渐兴起和确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传统思想宝库中,无论是“民以食为天”,还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仁”、“礼”、“法”,也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人学思想。 那么具体什么是“人学”呢?有人说,人学是时代的声音,人学观念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一书认为,毛泽东把人的本质、人性主要确定为阶级性和政治性,把人看成是阶级人和政治人;邓小平则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挖掘人的本质力量,把人的全面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结合起来。毛泽东和邓小平从提高国家的实力,都在打造人的能力。从毛泽东的“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商人经商”的规划,到改革开放发生在大城市里农民工做工、盖房、经商的事,可以说是人学图景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自然化,真还把城市人学推到了21世纪。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提倡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引导和促进城市及城乡经济发展形成的产业互补---产业链延续---产业集群,正是对城市人学的肯定和呼唤,那么可以说,二十一世纪人学的一种时代精神,就是城市人学。 二、城市 那么什么是“城市人学”呢?我们说,城市人学是城市学、土地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会聚技术或交叉科学,其中土地学是人学的中心,也是城市人学的中心。 从人学角度看城市,不但要包括领导、一般的群众,还要考虑不幸的人。美国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和城市经济学家简·雅各布(Jane Jacobs)就说,她不是从“空中”看城市,而是像日常的不幸者那样来看待城市,从街道开始,对邻里、人行道、交叉路口及其他的公共空间进行了深入的微观民族志研究。她将日常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应用到城市研究中,认为与农村人那种面对面依靠个人的声誉生活相比,城市人依靠更多的生活协议来保持秩序---秩序就体现于人们日常实践的逻辑。例如她探讨了人行道对于安全、人际交流的作用;邻里关系的构建及其对更大的组织和城市所具有的功能,以及类似安居房区或农民工棚房区的转化和再生逻辑。她还考察了殡仪馆和其他公共性服务设施的作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行动。正是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上,雅各布产生了自己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新理念及城市生态学观。 从城市领导者来说,例如在中国西部绵阳,目前把科技城建设与绵阳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倾力打造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等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还先后启动绵阳中华科学家雕塑园工程、步行街街景整治工程、磨家入城口景观提升工程、新体育馆至飞云大道连接道路工程、市容市貌整治和环境提升工程、三江亮化工程、三江河道清理及堤防整治工程、长虹大道的改造和绵江大道建设工程、东方红大桥改造装饰工程、越王楼建设等工程,开发如大熊猫聚集最多地方的王朗自然保护区、风韵独具的白马藏族、羌族锅庄民俗,以及独步全国的以中物院科技馆、亚洲最大风洞群为代表的工科旅游,这使绵阳旅游资源更显优势。 其特点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化程度、城市品位和环境水平,全面推进城市上档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组织城市总体规划;组织国际、国内咨询机构和专家对区域发展与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城市特色与风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咨询。每届领导都要着手对城市重点节点、重点地段、重点组团的规划设计组织国际、国内招标,以高水平规划、科学指导城市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防科技潜能充分释放转化的军民结合体系;建成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以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基地;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水平,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这无疑是推进城市发展新跨越的重大举措,当然也是给城市未来春天科学发展画出了一幅宏伟的兰图。 但从全局来看,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中国未来要走的道路,而城市人学中是“发展”模式还是“公平”模式,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有人评论说,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中国社会是处于转型中的社会,很多问题因为转型而产生,也必须通过转型而得以解决;一旦发展中断,不但现有的问题解决不了,其他无穷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片面强调效率和利益行不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由财富的高度分化而导致的社会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光有效率和利益,牺牲了社会正义和环境,社会稳定必然成为大问题,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会成为大问题---发展是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前提条件,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保障社会正义和公平;有发展,有社会公平,才会有社会的和谐。所以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前进中也带来了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民住房、安全生产、消极腐败等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近年来城市人学凸显了它应是一门研究解决问题功能的学科,而不仅是一门描述记录问题功能的学科。 三、建筑 衣、食、住、行,建筑是城市人学中重要的一环,目前房价每年攀升,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在我国城市工作方法中,几十年来我们的工作方法都没有变,即是领导班子经常组织下属单位、部门和区域的一把手研究、动员、布置任务,但城市的市民社会却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大多数在改革开放之初建市的城市,那时有的单位退休职工约只占正式人员的二十分之一,现在则占到约七分之一。城里退休职工的增多,和农民工群体的参加,用开会和新闻媒体指导工作的方法,影响力不会像原来那样整齐划一。例如有学者研究,我国的农民工在第二产业里已占57.6%,城市户口的劳动力反而只有42.4%了。特别是在建筑工人里面,造大楼的,修路的,农民工占到整个建筑工人的79.8%。电子元器件设备的制造、装配,农民工占到68.2%,矿业的占到52.5%。在第三产业,如各种社会服务与居民服务,农民工占到55.9%,餐饮旅游业的占到58.4%,经销人员占到58.3%。现在城里许多最重、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是农民工干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给城市里面创造财富,同时也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或缓和了一些城乡的矛盾。面对如此的巨变,我们的工作方法或领导艺术,难道不会有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然化的适应? 而城市建筑要适应这种市民社会的变化,城市设计、规划和重建,需要倡导全新的理念。类似城市汽车、交通与道路等问题,需要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专业规划中得到解决,或者在组织国际、国内机构和专家进行咨询和招标中得到解决。但这只是程序性解决问题,而在规划、设计、咨询、招标中,还有选择的问题,这不是对它们中的好与差的比较就一定能解决得好的。例如几十年来,年年都有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招标,但有的问题依然在积累,可见这中间还存在类似体制的选择,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分野。 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城市的发展和增长日新月异,需要强调城市社区规划和城市住宅设计的多样化、复杂性,和尊重城市的内生性发展。如果在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招标中,仍存在着未来春天死与生的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然化的选择。这里需要批判性地吸收国内外有关城市设计和规划的成功经验和理论,而且为了避免普遍存在的遵从“公式化的设计”和“标本制作术”的运作与操控,例如,强调建立功能单一区分的社区或封闭式管理和“牢笼式”的住宅,使人际互动减少,甚至有的不注意周围的历史景观的被破坏,这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雅各布强调规划城市的“自然化”,她说,城市的发展有如语言的进化一样,语言在“正规化”的努力下,仍然顽强地表现自身的多彩和多姿---像自然生出的多样性森林一样,不同种类的商店、娱乐中心、服务和住房选择,以及复杂多样的公共空间是有活力和可持久的,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所必需的---城市应该是有机体,是有生命的结构,正像生态领域那样,城市社会也不能过于单一,这样才能产生“城市的生态链”,城市也才能保持自身的生态活力。 这可以通过具体考察当地城市的公共安全、民间信任、街头协议的微观起源,从让人感到有趣、更方便的相互混合的居住地、工作区、商业区中,体会到的令人惬意,去发现一开始就带着现实的目的而成为规划者的美学的视觉、公式化的设计、城市标本的复制、功能分隔的设计等最不介意的错误,或者是城市总体规划失败的病根。因为城市并不是简单的艺术的作品,城市是包罗万象的、错综复杂的生活。而艺术是任意的、象征性的和抽象的;将艺术和生活相混淆的结果既非生活、也非艺术,而是标本制作术。因此重视城市的生态和景观,推崇城市规划的开放性,强调变化、更新和发明,倡导城市设计的多样化、交叉用途和复杂性,是对城市新形式的尊重。但建筑学的草图、模型和图纸,目前已成为处理大型城市社会实体的那些难以把握和管理的需要,我们能说已经以深刻的城市日常生活体验,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不可或缺的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然化了吗? 当然,各地城市的不同观点和理念,主要是源于各地城市自己对城市设计和规划弊病的批判,具体到一个城市自己的实际,也许有很多情况可能并不适合。但尽管如此,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然化的理念,对我们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仍有诸多启发和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