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1|回复: 0

思维和想象

[复制链接]
ttgk 发表于 2008-3-31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维
在物质结构和感应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意义关系不仅是记忆的线索,也是一般心理生活中的关键成份。如果把沿着意义关系展开的意识活动叫做思维,就可以表示思维概念的基本意蕴,即意识活动从一个观念命题到另一个观念命题的关联性和连续性。思维是心理生活的主要内容,其典型形式是联想和推理,分别处于观念和命题两个层次。可以依据观念材料的性质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形象思维、语言符号思维和逻辑理论思维几种主要类型,这也是由低及高的思维发展结构。
观念的联想基于经验,回忆就是一种再现经验的联想,但联想不限于回忆。通过经验分析,早期经验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接近、相似、对比、因果、重复等一系列经验性联想规律。然后,联想就成了支配学习、记忆和心理研究的一种主义。现在我们知道,注意的迁移秩序是联想形成的真正基础。任何接近的、相似的、因果的事物都要通过注意的迁移关联,才能在意识中形成与客观事物关系相应的经验性意识关联;相反任何两件事物都可以通过经验上的接近形成直接的经验联结。当意识通过经验联结一个接一个地展开时,就象流水一样具有连续的动态的和线性的形式,这就是联想、意识流和思维。
思维作为连续的意识活动,是一系列意识观念相继接续的过程,观念就是思维的基本元素。直观的意象性观念构成形象思维,而语言符号性观念则构成语言思维。这不仅指那种无声无形的内在形式,也指操作性语言书写活动。思维本来就是操作性活动,而言说书写乃是高级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不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而是关涉着思维的一般性质。选择性注意迁移与操作活动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与本质。
根据意义关联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划分分析与综合及抽象与概括等具体思维形式。从一般到特殊和具体是分析,反之为综合;抽象与概括可以看作一种抽象的分析与综合。在同样的意义上,还可以谈论因果思维、比较思维、发散聚合思维诸多形式,它们构成了思维过程的各种具体成份。注意迁移的各种形式本源于主观物质结构决定的现象关系,在认知活动中得到操作性训练,而形成各种习惯性倾向。这些习惯的具体发挥,表现为各种思维能力,它们构成了智力的主要基础。
语言符号思维的一般形式是普通语辞,特殊形式见于音乐、绘画、体语哑语等方面。名以指实,辞以抒意,符号观念的联结构成了语言辞章。符号观念或语词是符号思维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语义语法连接成意义连贯的语句,再通过一系列意义相关的陈述形成说辞和文章。语义关系结构是语言符号思维的关键,是清晰明白系统一致思维的基础。墨经指出,“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或假效法、辟侔援推而意达辞成。现代语言学、符号学和逻辑学研究也企图理解、规范和改进自然的语言思维。
为了语言思维的准确性,首先须要澄清符号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形成严格的概念。对客观事物和意象的完整概念化过程,包括命名和正名即符号化和概念化两部分,这是严密思维的基本前提。当观念上升为概念,语句就提升为严格的命题。而从命题到命题要一个根据义理关系的多重跳跃和转换的复杂联想过程,叫做推理。推理不是观念的简单联想,而是命题的转换和运算。它从前提性知识和命题出发,经过若干意义相关命题的中介承转,而导出新的命题和结论。命题运演中那种前后相关的意义关系,乃是推理展开的根据,并决定着推理的结构形式,这就是逻辑。而由逻辑关联的命题构成的说辞称为理论,语言符号思维于是上升为逻辑理论思维。
推理中的逻辑至少有两层涵义,一是基本的意义关系,二是根据意义关系而形成的结构形式。后者可以形式化为抽象的规则或范式,制约推理方式。由于不同的逻辑规则而形成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以及类比、因果、条件等多种推理类型。对推理中表现的逻辑规则的提取和利用增加了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而真正的推理法则暗藏在基本的意义关系中,可溯于经验材料背后的物质关系。所以逻辑推理要求一致性来保证与事理的符合,并成为理性的主要代表。推理中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使思维的展开形成特定结构的意义系统,这种关联性或系统性就是心理和思维中的理性所在。它超越了简单感性和知性的局限性,而形成一种由多种经验成份相互支持的关系系统,以致可以不假外求地从固有的关系中推演出新的知识、命题和判断。但是这种理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验基础的局限性,一切推理都要面临经验的不断检验和修正,这就是形式逻辑的不完全性。
我们常常回到辩证思维以寻求完全性观点。它以“既是又不是”的逻辑范式兼容并包,并构成对形式逻辑的揭底性批判。根本的问题在于概念化时的偏见,物象本来是相对的,而以一种偏见固定为概念,再以一致性贯彻下去,就不能容纳别的意见和涵义,而无法得到完全性。但是如果辩证的观点为了完全性,视矛盾为当然,以完全代一致,而取不立言辞、不分是非、欲说还休或纵横捭阖的态度,是以小全小真代替大不全大不真,而不利于理性的发展。其实,辩证逻辑的基础是现象构成关系,而形式逻辑的基础是具体的现象间关系。辩证逻辑比形式逻辑处于更加基础的地位,其作用首先在于概念化甚至意象辨别中那种全方位的审察权衡。宜选择一种与当前实践相适应的观点来将对象概念化,然后交给形式逻辑去应用。当概念僵化狭隘,遭遇经验挑战时,再由辩证逻辑加以批判纠正,赋以新的内涵后,让形式逻辑去展开。这样完全性与一致性就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协调统一起来,为确定性的追求和理性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辩证思维处于逻辑理论思维的基底上,其中的意义关联具有直接的比邻和对比性质,其注意迁移的特征类似于意象辨别,观点的选择极富创造性,是理论思维创造性的基本源头。哪里概念化还没完成,哪里有一致性困难,哪里有思想僵化,哪里就须要辩证思维。创造性不是一种思维的特性,而是思维及其结果的普遍性质;高级的创造性不在思维的技巧,而在思维的境界。形式数理逻辑思维的创造性是由符号概念和逻辑给定的,具有既定的机械性和强大的穿透力,能穿过现实的境界而达到可能世界,把思维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想象
当思想越过感性的现实世界,把主观系统的物质特性投射于可能的境域时,可以形成纯粹主观的虚拟意象和意境,构成对感性世界之外事物的想象和推测。所以,想象是主观的意象构造活动,其基本内容是形象思维。思维侧重于意识的关联路径方式和逻辑秩序过程,而想象则涵盖意象意境的构造和成果,其程序可以随意重复与更改。所以想象常与思维并称而列于其后,其关系类似于知觉和认知。想象是思维能动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典型表现,有梦觉幻想、境况推测、艺术创造、理论假设等多种具体形式,可以按照自觉性或自由度分为自发想象、随意想象和自主想象三个级别。
自然发生而不觉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自发性,见于梦觉、幻想和妄想。梦是精神恢复过程中先行觉醒的意识活动,初期的梦境由局部觉醒的简单意象拼凑而成,离奇荒诞;但是随着觉醒的发展,梦想就会表现出意义连贯的组织性,甚至出现故意的逻辑推理。幻想常指觉醒状态下浮想连翩不着边际的思想活动,它基本上脱离了与实际环境的意识关联,只有较大的环境变化才能使幻想惊醒,故有白日梦之称。而深刻的情感原因常常导致难以控制的自发想象,内容固着而虚妄,称为妄想。极端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更是意念飘忽、不辨虚实。
随意想象见于日常境况推测和符号解读,是日常心理生活不可忽缺的重要内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随意想象是日常认知和生活适应的一部分,想象在认知中有假设和引导功能,境况推测能有效减少生活适应中的盲目性。交往对话聆听阅读中的符号理解则要随时把符号转译成形象和情景,也是随意想象的重要形式。而高级的自主想象是指生产社会实践和科学艺术活动中高度自觉的想象活动,它带有显著的意志特征,是高级创造活动的心理基础。
面对生活任务带着自觉目标的高级想象,是故意的意象构造活动。它通过对固有经验材料的剪裁、粘合、抽象、扭曲、夸张等各种变换加工,来形成主观意象与意境。复杂的想象往往须要经过对意识材料的解构和重构诸过程,包括具体时空方面和抽象性质方面的各种分解整合和转换演绎操作。意象构造的实质是,通过纯粹主观的选择性注意关联和注意投射活动,来形成超越现实境界的主观意象。它无须客体条件的参与,具有明显的虚拟性。
这种主观的意象构造活动,虽然没有客体对象的直接参与,却是主观系统内部的物质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注意操作,与注意和意识的基础部分并无二致,属于广义的注意和意识范畴。但是在枝末上,想象的注意活动与显现实在的认识的注意活动非常不同。前者是自由的,主体仅凭系统内部的物质条件和经验关系构造意象与意境,无须外在客体的参与。而认识中的注意活动具有本质上的现实性,每一步都依赖于客体条件,并根据客体条件调整主观注意的路径和状态,最终与客体达成一致。
由于认识与想象的实质性区别,讨论认识与科研中的主观构造,或认识成果和科学理论中的主观给予性并无多大意义。如果事物不具有某种形式和性质,主观认识活动就不能给予相应的形式和性质。只有想象才能真正给予和构造意象的形式和性质,但是想象只是想象,不经过认识的检验,就不能成为认识的一部分。认识中的主观性成份只是借以发现和认识的感应工具,而没有真正的给予性。存在于认识成果中的主观给予性与想象和错误成正比,而与真知真理无关。科学按照事实来构造理论,并实事求是地修正自己,图有构造的形式,而不具构造的实质,否则就不是认识性科学。
与其不同,想象、艺术以及一切创造性活动,虽然从固有经验和身边事物中取材,却是非常自由的。即便是按照一定的现实条件构造的意象,也改变不了想象的性质。在艺术梦幻的极端形式中,想象几乎是真正自由的,无须任何对象条件的限制。但是,自由本身却有它的限度,主体系统的性质和规模、经验结构的广度和精度都是制约想象力的基本因素。自由的想象只能在主体能力的基础上飞翔,依靠生活经验的基础而发展。
当想象投射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时空中,就形成了相应的想象意境。虚拟的想象世界所具有的超越现实的性质,是意识能动性和意向性的极端表现。注意的意向性首先表现为感知认识中的现实性,其次就是意识思维中的方向性和想象中的超越性。想象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形成了有待证实和实现的意象,构成了对主体世界的虚拟性扩展。它把主体引向可能的未来世界,激发欲望和理想、赋予意义和目标。
如果说现象是生活的路标,那么想象就是生活的旗帜,这种指导性功能使想象成为指引生活、激发能动性的自由形式。意识和思想本依赖于更加基本的情绪活动,现在又反过来成为情绪扩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构成动力和形式相依扩展的本末递进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6-2 23:48 , Processed in 0.0210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