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不是析取,而是自然的形成。要产生这样的结果,不是一个神经元可以完成,而是通过多个神经元的网络结构来完成。神经元本身是个细胞结构,有着自己的生命活动过程。基因决定了它的细胞形态和类别,以及它在生命体中所起的作用。肌细胞的功能特点在于它的收缩性,而神经细胞的功能特点在于它的兴奋性传导。兴奋有主动的,即自律性兴奋,也有被动的,即受刺激后的兴奋。从亚细胞水平看,都是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和传导。 自律性兴奋应该是活的神经元的一般特点。沉睡时所发出的低频波反映了这种自律性兴奋。 所谓受刺激后的兴奋,就是其它神经元的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它后,引起它的兴奋。凡是有整合功能的神经元应该是多树突的,象皮层普遍存在的颗粒细胞,上面有成千上万的突触。其中单个突触的兴奋,是不会直接引起神经元的兴奋。只有在有效时间内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兴奋,才会有它的兴奋出现。神经元本身的兴奋节律,是它整合所受到刺激的基础。如果所受到的刺激量效结果与它的自身节律相近,自然会更容易达到兴奋。 反复出现的同一种刺激,有助于突触的形成。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结,并不是天生的,天生的只是这种联结的可能性。刺激引导,才是突触形成的关键。 每一个神经元,由于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和它自身活动性的不同,对不同刺激敏感性会有差异。 一个神经元,在它的兴奋通过突触释放后,自然就会失去刺激另一个神经元兴奋的能力。 这样,就单个神经元的特征某一方面析出过程就已经成为可能。来自不同神经元网络结构的不同兴奋(见上面帖中关于特征析出的例子),它的某一特点的兴奋模式中,正好有一种兴奋可以刺激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这样,这些不同网络结构中的某一特点的兴奋模式,就在这个神经元的兴奋中得到了特征的析出。 但是,一个完整的特征的析出,不是单个神经元可完成,而必需是一个可同步兴奋(或连续兴奋)的网络。特征本身是个复杂的多元素的构成,要有不同的神经元来适应不同的敏感刺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需要有网络本身的互相协调和抑制。还有使这个网络发挥作用的其它神经元的存在,如向其它组织结构发出兴奋的锥体细胞,联络同一局部不同皮层之间的细胞等。一个完整的特征而且应该是多感觉道的综合,包括语言的联合。所以这样的一种能反映特征的神经元网络结构有着众多神经元的参与,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大脑区域。 同一神经元与不同神经元的协调,可以有着不同的表现。每一个神经元在感觉和思维过程中,应该不是单一的对应于某一具体的对象,而是根据不同的兴奋联系而参与到多种对象的感觉思维活动中。这样有限的神经元(尽管是上百亿的数),可以有无限的感觉和思维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