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www.lifeomics.com
图片来源:CORBIS
研究人员通过敲除p53同系物TAp73,发现其编码的蛋白具有肿瘤抑制和维持基因组完整性的作用。
继
最近对TAp73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之后,认为p53同系物TAp73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支持者都松了一口气。由于Trp73基因可编码两类蛋白质:具有
转录活性的p53样亚型蛋白(统称为TAp73)以及其显性负相产物——致癌氨基酸缺失蛋白(统称为△Np73),这使得分析TAp73蛋白在肿瘤中的作
用颇有难度。除了这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想要证实这些亚型和p53除了序列同源性之外还有哪些共同点也颇为麻烦:因为P73基因很少在肿瘤及Trp73基因
敲除小鼠中发生突变,后者中上述两类蛋白都呈表达缺失状态,不易于肿瘤生成。许多人认为这些动物模型之所以没有产生肿瘤是因为△Np73同时被抑制,但是
由于缺乏亚型特异性敲除模型,尚未找到有效的验证方法。
然而,最近刊登在《基因和发育》(Genes and Development)上
的一份研究报告中,Tomasini等人证实了TAp73的确具有肿瘤抑制作用。通过沉默外显子2和3,他们建立了TAp73特异性缺陷型小鼠模型并证实
73%的小鼠有肿瘤发生,而与其同窝出生的野生型小鼠则只有6%生有肿瘤。此外,由于TAp7缺失,通过腹腔注射致癌物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结
肠、肝、肠、胃肿瘤的潜伏期明显缩短,这提示TAp73可以阻止致瘤性转化。
那
么TAp73是如何发挥其肿瘤抑制功能的呢?有意思的是,TAp73缺陷型小鼠的不育症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假想机制。来自这些动物的卵母细胞表现出
惊人的纺锤体异常现象,提示了TAp73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假说相符合的是,用有丝分裂抑制剂诺考达唑
(nocodazole)处理TAp73缺陷型小鼠的胚胎成纤维细胞(MEF),细胞并没有停留在G2 /
M期,而是进入了不对称的有丝分裂期。此外,采用nocodazole长期治疗能导致TAp73缺陷型细胞中出现8倍体细胞,对照组则没有该现象。最为重
要的是,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TAp73缺失后,与胸腺组织相比,肺组织特别容易发生非整倍体突变,观察中也确实发现TAp73缺陷型
小鼠具有特别高的肺部肿瘤发生率。
这
项研究认为TAp73在肿瘤发生和维护基因组完整性中都起作用,这在癌症和不育症治疗领域引起较大反响。看来关于TAp73是否是一个抑瘤基因的争论可能
会稍有停息,但一系列新的问题又出现了:TAp73是否影响纺锤体组装复合物的形成?它是否对细胞周期或者有丝分裂融合蛋白形成具有调节作用?此外,这些
数据对于目前关于遗传不稳定性、非整倍性和癌症之间关系的争论也有进一步影响。也许TAp73正是一个特别容易引起争议的蛋白质。
原文检索:http://www.signaling-gateway.org/update/updates/200811/nrc2527.html
Kitty/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