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12|回复: 18

思维过程

[复制链接]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维过程fficeffice" />

传入到大脑皮质的感觉有多种来源,包括视、听、触、嗅、味等各种特异性感觉系统的传入,体内各种化学机械感受器对内环境物质改变的感觉传入等。归根到底,都是体内外理化因素的改变,通过特异的神经细胞的接受,最后在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形成某种形式的神经元兴奋。从这里开始进入了思维阶段。

虽然一般来讲,皮质的初级感觉区与感觉接受器之间有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实际上,各种感受器所得到的体内外理化因素的变化形式与初级皮质的神经兴奋模式有很大的变异,而且不同的感受器的变异特点各不相同。外界刺激的特征析出并不是到皮质思维才开始,而是从最初的感觉接受器开始的。如果以视觉为例的话,传入到初级视皮质的神经兴奋模式,并不是象彩电那样的真实世界的再现,而是无任何直观性可言的神经兴奋密码。

从感觉对象刺激中,逐级析出所蕴含的特征,在初级皮质形成整体兴奋模式,直到能参与思维活动的神经兴奋网络(即思维素)的形成(一般这在次级皮质),这是从感觉到思维的主流。另一些能影响思维、激发行为的感觉,则在进入思维皮质之前,与个体核心(或更广义地讲边缘系统)发生直接联系,以刺激的本身特征和该刺激对个体价值判断共同构成思维素,参与思维活动。

感觉信息一旦进入可重入的神经元网络,就意味着思维素的形成,可以参与思维活动了。所谓可重入,就是指思维活动中可以使这个神经元网络激活运行。初级感觉皮质的主观感觉并不具备这个条件,无论我们怎么想象,也不能形成逼真的感觉。说明正常情况下的思维不能激活初级感觉皮质的神经元。只有到了次级皮质,才是思维素形成的起点。由于它们直接来自于感觉,所以这里就称之为感觉思维素。

感觉思维素实质上就是从初级皮质的感觉兴奋网络中析出的各种特征。比如,从视感觉兴奋模式中会析出形象特征,色彩特征,形象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与眼球折光成像调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参与的关于观察对象的特征,包括局部与整体,不同物体的彼此关系,对象内部的局部关系等。这些特征本身都是可以独立运行的,但由于某一对象的这些特征在形成时的同时性和连续性,使得这些特征也可以联合成整体参与思维活动。这些特征思维素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析出更多的不同抽象水平的思维素。

刚刚从初级皮质转化产生的感觉特征思维素是孤立的,因为它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反映某种感觉特征的神经元群,由于同步兴奋而构成一个整体网络模式,当这种感觉特征再次出现时激活这个网络模式。这个网络模式本身并不带有其它的认知功能。苹果的形象特征思维素就是当视觉得到一个苹果形象时在次皮质形成一个特定的神经元网络兴奋模式,它并不与可吃、水果、叫“苹果”或“APPLE”等功能意义有直接的关系。要建立这些关系,是苹果形象特征思维素参与思维活动的结果。实际上,苹果的视觉思维素也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多层次群。不同大小、色泽、角度形态的苹果,每一个都会产生静态形象特征、动态连续形象特征、色泽特征等多种思维素。多个苹果的视觉摄入,析出关于苹果的形状、色泽等特征的整体视觉形象思维素。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听、触、味等各种感觉特征思维素中。“苹果”的发音,也只是在次听皮层产生该发音的音频、振幅及动态组合特征的神经网络兴奋模式,并把不同人的“苹果”发音中所含有的共同特征析出,形成某种整体网络模式。这个网络模式本身与在次视皮层的苹果视觉网络模式并没有直接的必要联系。它们之间联系的建立,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这些感觉特征思维素互相扩张、渗透的结果。

这些孤立的感觉思维素,是整个大脑皮层中最基础的思维素,是产生其它各种复杂思维素的原料和动力。一般情况下,同时得到的同一感觉道的不同类型特征,由于同步兴奋而直接偶联。而不同感觉道的思维素之间,则是张力扩张,相互渗透的过程。作为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思维素,每一个都有向周围皮质扩展的张力。不同感觉道的思维素张力在中间区域的交会,会使另外一片神经元同步兴奋形成新的网络模式,该网络兴奋的反向扩张,就使各感觉道的思维素联合成一个整体思维素。

某一对象各种特征的整体联系只是思维素形成的一个方面,许多思维素的形成,并不一定有固定的对象,特别是那些抽象的,或反映动态特征的思维素。这些特征本身也是有独立地参与思维的能力。例如,某一形象在有规律地变形,如走路,这种变形有时频率高,有时较低,于是就有了走路动态特征和快慢动态特征。另一个形象在作另一种变形,如骑车,也有频率高低之分。这两者的动作特征是不同的,但动作变化中有共同的现象:节奏的快慢。这使某些神经元产生兴奋,或兴奋系列,于是就有了快慢特征思维素。快慢与单位时间相关,可以从零到感觉极限。具体事件的发生,行为的进行都有快慢之分,包括听觉得到的音乐节奏,有的从快到慢,有的从慢到快。当某些事件的变化都从慢到快时,具体对象的本身特征和发生频率的具体化水平都被整合掉,析出“兴奋”这种具有更高抽象水平的特征思维素。不同思维素的张力交会,可以称之为“投射”。而析出新的特征思维素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整合”。投射和整合是思维过程的一般规律。整合不一定产生新的思维素,也可以使原来已有思维素的重新激活。

思维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多种思维素同步或连续激活的过程。被激活的思维素并不是随机、不可捉摸的,而是由来自感觉或/ 和思维活动的张力投射、整合而决定。这种张力的投射在短时内具有积累性,这使各种抽象过程成为可能。(除了感觉--思维皮质的本身活动影响外,来自前额叶的意向活动张力和个体核心张力,也是导致思维素激活的重要条件。见后述)。当一个思维素受到持续存在张力的作用时,如看着某个对象而思维,那么,与该思维素所含特征有关系的思维素就会被相继激活。这种现象一般称之为发散式思维。反之,连续观察多个对象,各个对象所激活的思维素的张力,就会投射、整合出一个与这些对象有共同特征的思维素的激活,这种现象就是辐辏式思维。如果在核心张力,意向张力的作用下,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联想中所涉及的中间神经元兴奋时间较短暂,以至最后激活的思维素的受激张力源被遮盖时。就会出现所谓的顿悟思维或灵感思维。如果首先激活的思维素直接来自于感觉刺激,那么此时的思维活动可以称之为被动思维,因为思维的内容并不由个体的本身活动所决定。如果所有参与思维活动的思维素并不与当前的感觉相关,那么这种思维可称之为主动思维。大多数情况下,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交叉进行着。被动思维使思维活动增加动力、素材,主动思维使思维活动富有成果。一般地讲,看电视、读书、听广播等理解性活动,被动思维占优势,而写作诗歌、制订计划等创造性活动,则以主动思维为主。

[此帖子已被 石悲 在 2004-11-18 13:00:03 编辑过]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19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22:08:42 :

思维素的问题,在另一帖中已经说明了。它只是一种神经活动现象的概括和简称。它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活动的,如果认真看了这一帖和关于何为思维这一帖,我想应该不难理解。从感觉到思维的最详细的解释,可以看“从感觉刺激到思维内容(视觉)”这一帖:http://bbs.bioguider.com/ShowPost.asp?id=706

对思维活动的脑科学解释,只能从个体的大脑结构和活动过程中去解释。社会活动只能提供具体的思维内容的理解,但我想,这不是本论坛讨论的问题了。

如果不涉及神经生理活动,那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对我们心理现象的分析已经是太多了。


既然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的是同一现象,其结论就应该是相似的。如果它们的结论南辕北辙,就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

你说的从感觉到思维我已经看过了。他仍旧是把思维看成是大脑生来具有的能力,因此是与思维的实际产生过程不一致的理论。也是一个无效的理论。

这里心理学的论述多少不是主要问题,不能以此作为原作者理论成立的理由。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看它能否过解释事实这个关,而野生儿、囚禁儿、狼孩的事实是这个理论错误的死结,他无视这个事实,不能从思维是后天学习的角度讨论思维在大脑的活动过程。使它的理论无论多么有创意,也不是正确的理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任何人都是回避不了的。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18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12:51:46 :

思维过程fficeffice" />

传入到大脑皮质的感觉有多种来源,包括视、听、触、嗅、味等各种特异性感觉系统的传入,体内各种化学机械感受器对内环境物质改变的感觉传入等。归根到底,都是体内外理化因素的改变,通过特异的神经细胞的接受,最后在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形成某种形式的神经元兴奋。从这里开始进入了思维阶段。

虽然一般来讲,皮质的初级感觉区与感觉接受器之间有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实际上,各种感受器所得到的体内外理化因素的变化形式与初级皮质的神经兴奋模式有很大的变异,而且不同的感受器的变异特点各不相同。外界刺激的特征析出并不是到皮质思维才开始,而是从最初的感觉接受器开始的。如果以视觉为例的话,传入到初级视皮质的神经兴奋模式,并不是象彩电那样的真实世界的再现,而是无任何直观性可言的神经兴奋密码。

从感觉对象刺激中,逐级析出所蕴含的特征,在初级皮质形成整体兴奋模式,直到能参与思维活动的神经兴奋网络(即思维素)的形成(一般这在次级皮质),这是从感觉到思维的主流。另一些能影响思维、激发行为的感觉,则在进入思维皮质之前,与个体核心(或更广义地讲边缘系统)发生直接联系,以刺激的本身特征和该刺激对个体价值判断共同构成思维素,参与思维活动。

感觉信息一旦进入可重入的神经元网络,就意味着思维素的形成,可以参与思维活动了。所谓可重入,就是指思维活动中可以使这个神经元网络激活运行。初级感觉皮质的主观感觉并不具备这个条件,无论我们怎么想象,也不能形成逼真的感觉。说明正常情况下的思维不能激活初级感觉皮质的神经元。只有到了次级皮质,才是思维素形成的起点。由于它们直接来自于感觉,所以这里就称之为感觉思维素。

感觉思维素实质上就是从初级皮质的感觉兴奋网络中析出的各种特征。比如,从视感觉兴奋模式中会析出形象特征,色彩特征,形象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与眼球折光成像调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参与的关于观察对象的特征,包括局部与整体,不同物体的彼此关系,对象内部的局部关系等。这些特征本身都是可以独立运行的,但由于某一对象的这些特征在形成时的同时性和连续性,使得这些特征也可以联合成整体参与思维活动。这些特征思维素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析出更多的不同抽象水平的思维素。

刚刚从初级皮质转化产生的感觉特征思维素是孤立的,因为它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反映某种感觉特征的神经元群,由于同步兴奋而构成一个整体网络模式,当这种感觉特征再次出现时激活这个网络模式。这个网络模式本身并不带有其它的认知功能。苹果的形象特征思维素就是当视觉得到一个苹果形象时在次皮质形成一个特定的神经元网络兴奋模式,它并不与可吃、水果、叫“苹果”或“APPLE”等功能意义有直接的关系。要建立这些关系,是苹果形象特征思维素参与思维活动的结果。实际上,苹果的视觉思维素也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多层次群。不同大小、色泽、角度形态的苹果,每一个都会产生静态形象特征、动态连续形象特征、色泽特征等多种思维素。多个苹果的视觉摄入,析出关于苹果的形状、色泽等特征的整体缶跣蜗笏嘉?亍U庵智榭鐾??⑸?谔?⒋ァ⑽兜雀髦指芯跆卣魉嘉?刂小!捌还?钡姆⒁簦?仓皇窃诖翁?げ悴??梅⒁舻囊羝怠⒄穹?岸??楹咸卣鞯纳窬??缧朔苣J剑??巡煌?说摹捌还?狈⒁糁兴??械墓餐?卣魑龀觯?纬赡持终?逋?缒J健U飧鐾?缒J奖旧碛朐诖问悠げ愕钠还?泳跬?缒J讲⒚挥兄苯拥谋匾??怠K?侵?淞?档慕?ⅲ?撬嘉?疃?慕峁??簿褪钦庑└芯跆卣魉嘉?鼗ハ嗬┱拧⑸?傅慕峁??o:p>

这些孤立的感觉思维素,是整个大脑皮层中最基础的思维素,是产生其它各种复杂思维素的原料和动力。一般情况下,同时得到的同一感觉道的不同类型特征,由于同步兴奋而直接偶联。而不同感觉道的思维素之间,则是张力扩张,相互渗透的过程。作为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思维素,每一个都有向周围皮质扩展的张力。不同感觉道的思维素张力在中间区域的交会,会使另外一片神经元同步兴奋形成新的网络模式,该网络兴奋的反向扩张,就使各感觉道的思维素联合成一个整体思维素。

某一对象各种特征的整体联系只是思维素形成的一个方面,许多思维素的形成,并不一定有固定的对象,特别是那些抽象的,或反映动态特征的思维素。这些特征本身也是有独立地参与思维的能力。例如,某一形象在有规律地变形,如走路,这种变形有时频率高,有时较低,于是就有了走路动态特征和快慢动态特征。另一个形象在作另一种变形,如骑车,也有频率高低之分。这两者的动作特征是不同的,但动作变化中有共同的现象:节奏的快慢。这使某些神经元产生兴奋,或兴奋系列,于是就有了快慢特征思维素。快慢与单位时间相关,可以从零到感觉极限。具体事件的发生,行为的进行都有快慢之分,包括听觉得到的音乐节奏,有的从快到慢,有的从慢到快。当某些事件的变化都从慢到快时,具体对象的本身特征和发生频率的具体化水平都被整合掉,析出“兴奋”这种具有更高抽象水平的特征思维素。不同思维素的张力交会,可以称之为“投射”。而析出新的特征思维素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整合”。投射和整合是思维过程的一般规律。整合不一定产生新的思维素,也可以使原来已有思维素的重新激活。

思维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多种思维素同步或连续激活的过程。被激活的思维素并不是随机、不可捉摸的,而是由来自感觉或/ 和思维活动的张力投射、整合而决定。这种张力的投射在短时内具有积累性,这使各种抽象过程成为可能。(除了感觉--思维皮质的本身活动影响外,来自前额叶的意向活动张力和个体核心张力,也是导致思维素激活的重要条件。见后述)。当一个思维素受到持续存在张力的作用时,如看着某个对象而思维,那么,与该思维素所含特征有关系的思维素就会被相继激活。这种现象一般称之为发散式思维。反之,连续观察多个对象,各个对象所激活的思维素的张力,就会投射、整合出一个与这些对象有共同特征的思维素的激活,这种现象就是辐辏式思维。如果在核心张力,意向张力的作用下,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联想中所涉及的中间神经元兴奋时间较短暂,以至最后激活的思维素的受激张力源被遮盖时。就会出现所谓的顿悟思维或灵感思维。如果首先激活的思维素直接来自于感觉刺激,那么此时的思维活动可以称之为被动思维,因为思维的内容并不由个体的本身活动所决定。如果所有参与思维活动的思维素并不与当前的感觉相关,那么这种思维可称之为主动思维。大多数情况下,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交叉进行着。被动思维使思维活动增加动力、素材,主动思维使思维活动富有成果。一般地讲,看电视、读书、听广播等理解性活动,被动思维占优势,而写作诗歌、制订计划等创造性活动,则以主动思维为主。

[此帖子已被 石悲 在 2004-11-18 13:00:03 编辑过]


我不能说这篇文章一点没有道理,因为思维确是不能离开感觉提供的资料和记忆提供的资料,因此由感觉出发或由记忆出发,描述一个思维的过程,谁来描述也是大同小异的。

但是作者的毛病就再它主观臆测的思维素上了。这个概念的有无和如何定义并不重要,任何提出理论的人都有权为一些现象确定一个新的名称。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作者没有正视:思维素是哪儿来的?如果思维素是大脑固有的,尽管这种臆测还没有解剖依据,但也还不失为一种思路。可是就是这样,问题便来了:既然大脑天生就有思维素,那么每一个具有大脑结构的人就应该能够思维(你可以在这个每一个中刨去白痴和精神病患者)。但事实不是这样。

什么事实呢?野生儿、囚禁儿和狼孩的事实。他们都有正常人的大脑,只是因为没有正常人学习思维的缶常?诨氐饺死嗌缁崆埃?济挥腥死嗟恼?K嘉?:罄吹难?安攀顾?怯种匦禄竦昧苏?H说乃嘉?ㄕ馑得魉?堑拇竽杂谡?H说慕峁挂谎??D敲矗?谒?敲挥姓?H怂嘉?保?疚淖髡咧鞴垡懿獾乃嘉?嘏艿侥亩?チ四兀磕俏焕贤庀匀晃薹ń馐汀?/P>

实际上,我们从野生儿、囚禁儿、狼孩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不争得事实:人类大脑只为思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不能使人类大脑自发的产生思维。人类的思维是人类个体在人类环境中学习产生的能力。就此我提出思维在学习中按层次生成理论,它正确的反映了思维于大脑地真实关系。这里什么什么理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维的形成不能从大脑结构上找结论。而要从人类个体在人类社会中的学习找结论。

思维素的理论很象化学史上燃素理论,当这些老外解释不了客观现实时,就提出一个标新立异的什么素来充数!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素的问题,在另一帖中已经说明了。它只是一种神经活动现象的概括和简称。它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活动的,如果认真看了这一帖和关于何为思维这一帖,我想应该不难理解。从感觉到思维的最详细的解释,可以看“从感觉刺激到思维内容(视觉)”这一帖:http://bbs.bioguider.com/ShowPost.asp?id=706

对思维活动的脑科学解释,只能从个体的大脑结构和活动过程中去解释。社会活动只能提供具体的思维内容的理解,但我想,这不是本论坛讨论的问题了。

如果不涉及神经生理活动,那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对我们心理现象的分析已经是太多了。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楼顶帖:

主动思维可分自由联想和目的性思维。fficeffice" />

自由联想具有随机性激发的特点,没有具体目的,往往由前一个思维素的特征联系而激活下一个思维素,当该思维段兴奋性较弱,不足以激活下一个思维素时,就被新的思维内容所占据。新思维内容不是新思维素,而是指与前一时间的内容不同,这可以是新的刺激激发,也可以是自发产生,但一旦激活,对其它思维素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往往是张力吸收的影响。

目的性思维是主动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对特定内容的思维。所以会有起始状态(思维素)、终结状态(目的性思维素)。所以总有二个高活性的思维素在活动,这二个思维素活性张力构成了思维的动力,张力来自于二个思维素之间的距离。通过思维活动,两者各种特征思维素的整合扩张延伸而沟通,思维也就完成进入新的思维活动。张力的大小与两个思维素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也与个体核心——自我思维素系列的距离成正比,就象正负二端形成的电场,接通后电流通过电压相等,断开时产生电压,压力的大小既与电源本身的产生压力有关,也与两端间的距离有关。思维素之间距离不是一种空间概念,而是思维素形成中两者之间的层次和构成连结的中间环节多少。

思维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只有人类所特有,即使高级的动物--某些灵长类,也只能形成语言的雏形。在思维活动中,语言实际上就是一些整体思维素系统。当反映某一对象整体特征的思维素,与来自听觉或视觉的特定神经元网络,通过反复出现的同步兴奋(训练)而结成一个整体时,那么关于这一对象的语言信息接受就形成了。当主动发音或手写的某些模式与这个整体思维素也联系起来,那么这个对象的整个言语系统也就完成了。当然,语言的问题还涉及语法、结构、词法,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活动也是整个思维系统中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主要部分),所以也必然符合思维活动的规律。

思维过程并不象数学中的直线那样既无起点,又无终点。思维是有阶段性的。两个连续激活思维素的投射、整合,产生或激活第三个思维素,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思维过程。这里就称之为思维段。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包含着多个思维段。其中决定这一过程内容的中心议题,可以称之为主题思维素。如果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主题思维素的张力就会传到思维执行系统。这个思维活动也就暂时结束。如果问题未能解决,那么围绕着主题思维素形成了一个高张力状态,继续刺激这一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是有方向性的,张力总是指向主题思维素,最终实现各思维段的张力与主题思维素张力的双向沟通。主题思维素的形成与前额叶的意向活动直接相关(见后述)。

思维素的张力,就是构成该思维素的神经元网络具有扩张潜力的整体兴奋性。任何思维素都具有这种潜在的张力。一旦这种潜在的张力转化成现实的兴奋,那么这个思维素就成了被激活的思维素,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一个的思维素神经元网络激活兴奋的过程。在同一个时刻,被激活的思维素可以是只反映某个特征的较小范围的神经元网络,也可以是反映多个相关特征的整体网络的同步兴奋,这取决于张力源的大小、范围和性质,也与大脑皮层的整体兴奋水平有关。张力可以来自于初级皮层的感觉兴奋,也可以来自于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即其它思维素的兴奋张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思维的一维性,意味着在每一片刻,只能有一个思维素激活兴奋。这可以解释为每一个思维素的兴奋,具有对其它思维素的抑制影响,也可以解释为该思维素的激活,需要吸纳来自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的兴奋张力,进而影响其它思维素的兴奋性。或许后一种假设更为合理。因为构成思维素神经元网络的每一个神经元都不可能是特异的。那种认为“祖母脸型细胞”的说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存在的。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就象电视画面的一个点,在这幅画中可以是鼻子轮廓的一部分,在那幅画中又可以是花草树叶的一部分,它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在思维素神经元网络中才具有特定的功能意义。一个思维素有限神经元网络的兴奋,要造成整个皮层广大的其它网络的抑制,在理论上是不可理解的。来自蓝斑NA的非特异性兴奋张力,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思维功能的条件,这在脑科学已成共识。但这种兴奋张力的作用机制,尚缺乏合理的解释。可以肯定,这种兴奋张力并不能特异地激活某一个神经元或神经元网络,但却使广大皮层的神经元具有被特异激活的可能。神经递质不一定要使释放和接受有直接接触才能起作用,某一个点的释放可以影响周围的一定区域,通过扩散一段距离实现不同神经元之间的对递质释放的调制。这是介乎神经调节和神经内分泌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维持觉醒状态(也意味着维持思维活动状态)的上行激活系统很可能就是以这种形式实现其功能。激活的思维素神经元网络对这些递质的消耗或破坏保证了同一时刻被激活思维素的唯一性。但这不会妨碍多种特征网络的同步激活和接下来另一个思维素的激活。因为不同类型的特征网络分布在不同的皮层区域,苹果的形象特征和桔子的形象特征都在同一个皮层区域(即V2、V3区),甚至某些神经元可能是共用的,只是联系网络的区别,所以两者只能有一个兴奋,但与其它功能区域,如反映色泽、味觉的却可以同步兴奋,形成一个整体兴奋模式。当我们看一幅两人重叠的画面时十分吃力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接下来另一个思维素的兴奋则由上行非特异激活的另一次冲动保证。

非特异性上行激活只是保证思维活动的一个条件,思维活动还受到个体核心张力的影响和意向活动的影响。如前所述,个体核心有肯定性张力和否定性张力,决定了对思维结果的判断,形成主观态度。(海马以谷氨酸和γ-氨基丁(GABA)为递质)。

个体核心的肯定性张力,就是以谷氨酸(GLU)为代表的兴奋性传导系统。它使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所涉及的神经元网络兴奋性提高,思维活跃、顺畅。容易使主题思维与相关思维段达成双向沟通,张力趋向平衡,形成轻松愉快的主观感受。而否定性张力,则是以γ-氨基丁酸(GABA)为代表的抑制性传导系统,它使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神经元网络出现兴奋传导不协调,投射、整合的效率降低,思维活动受到干扰,而此时,来自非特异性的兴奋张力仍在发放扩张,意向活动的张力仍在影响,于是整个皮层的各种张力走向失去平衡,形成极不舒服的主观感受。个体核心对思维的影响,还与它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内脏功能向思维皮层的信息传入有关。至于思维对个体核心的影响,将在有关思维素系统中的自我系列思维素问题中再作讨论。

前额叶的意向活动,是影响感觉--思维皮质功能活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影响思维活动的方向、主题思维素的形成,及思维结果的执行。对此将在意向活动中讨论。

思维活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探索未来这种最高智能的具体表现。因此,不能把非特异性上行兴奋张力、个体核心张力、或意向活动看成对思维的思维、元认知或超级思维,而只能把它们看成是大脑皮层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和辅助自动调节者。必须摒弃更高智慧小人控制皮质思维的想法。关于周围世界的所有认识,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各种意念、意象、计划、目的,只能存在于思维皮质,都是思维活动中的思维素。坚持这一点,是从脑科学探索我们心灵的出发点。

[此帖子已被 石悲 在 2004-11-18 22:12:39 编辑过]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9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引自“心理学进取之路”《我们心灵的奥秘》第三章。
(原文标记:版权保留,特此声明。版权证号:11-2002-A-394 作者:朱志康 )

思维素系统fficeffice" />

思维活动的基本元素--思维素,无论是概念、形象、计划等,本质上都是在皮层的神经元联结网络的兴奋,由众多的神经元参与。单一的神经元是没有任何活力的,它的缺损或死亡并不会导致整个思维系统的崩溃,也不会使某个概念或意象的丧失。只有参与思维素神经元的整体兴奋才是有意义的。每一个神经元都不是专用的,可以在许多思维素扮演不同的角色,取决于它的联络方式和兴奋性。每一个神经元都有成千个突触和突触受体,接受成千个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又向许多神经发出兴奋传导。这些兴奋传导有的起兴奋作用,有的起抑制作用,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是众多传导综合作用的结果。神经元的自律兴奋性又是一个问题。除了那些要求准确地点对点传导作用的神经元,如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这样的神经细胞,广大皮质神经元的功能实现与它们的节律性兴奋有关。一个神经元的突触上千个,所起的也不全是兴奋性作用,要在极短的时限内接受的四面八方的冲动刚好达到兴奋水平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只有它本身拥有节律性兴奋,或兴奋趋势,外来的有限冲动引发它的兴奋冲动,是神经元功能实现的可能途径。从这样的角度看,外来冲动不是要使一个静态的神经元激活兴奋,而是调整它本来的兴奋节律,使它与外来冲动协调一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样,不但兴奋性传导具有直接的信息传导作用,而且抑制性冲动也会有直接的信息传导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说张力的传导扩张是个主动过程,因为发生在神经元水平的整合就是一个主动活动。以此也就能合理解释为什么盲人的视皮质并未萎缩,仍在正常地运作,却不起视皮质的本来功能,因为这些皮质的神经元主动地迎合来自其它途径的神经冲动,起着非视皮质的作用,因此也就不会废用性萎缩了。每一个思维素,都是由众多的神经元参与。之所以这些神经元能构成一个整体的功能单位,就在于它们在各种张力的作用下达成了同步兴奋,从而偶联成一个网络。一个神经元可以参与思维素A 的网络,也可以参与思维素B 的网络,因为在一种情况下,它的兴奋节律被调节至A网络的水平,而另一种情况下,所接受冲动的变异,兴奋节律被调节至B 网络的水平。由于各个思维素所涉及神经元数量、组合方式的变异,使得皮层可能拥有的思维素几乎是无限的。在这里,突触的可塑性对整合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样一种观点,这里就称为神经元冲动传导的兴奋节律调整学说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维素可以被分成许多类型。

根据构成的神经元分布区域,可以分成孤立思维素与整体思维素。所谓孤立思维素是指直接来自于某个感觉皮层,尚未与其它感觉道横向联系的思维素,所涉及的神经元只局限于该感觉的次级皮层。这些思维素可以看成是产生其它各种复杂思维素的原料。而整体思维素则是多感觉道的整体联合。这两者本身又可以分层,如孤立思维素可分为某感觉道的各种单个特征思维素和该感觉道的特征联合思维素,整体思维素可以是多个感觉道的某个对象直接特征整体化和直接特征与间接特征的整体化,前者如苹果的视觉形象与味觉的联系,后者如苹果的形象与关于苹果的各种认识(包括名称、产地、植物特点等)。所有的语言性思维素都是整体思维素,所以整体思维素是人类智能活动中的主要形式。

根据思维素的抽象水平可分为抽象思维素与形象思维素。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人们对思维的习惯分法,所以这里也就有了这两类思维素之分,因为思维活动就是由各种思维素参与构成。实际上,抽象与形象只是相对概念,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水果相对于苹果是个抽象思维素,相对于食物则是个形象思维素。抽象的级别越高,那么形象的级别就越低。最高抽象级别的思维素大概要算“存在”这样的一些概念,形象级别最高的就是那些直接从感觉初级皮层产生的思维素。如果画一条轴线,以原点为形象最高级,另一端为抽象最高级,那么我们思维活动中的每一个思维素都可以在这条轴线上找到一个确定的点。一般地讲,离原点越近,思维素量越多,越向抽象一端发展,量越少。以量为纵轴,级为横轴,基本上成一种指数函数形式的曲线。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类型对象的思维素,从抽象零级到最高级,其间级别多少是不等的。如果你在某个方面的思维素可区分的量级越多,往往就意味着你在这方面的知识越渊博。例如,一般人对疾病只知道心脏病、胃病、肝病这样有限的级和量。而医生对疾病的了解可分许多不同的抽象级,每一级中又拥有许多的量。

根据产生思维素的张力来源,可以分为外源性思维素和内源性思维素。外源性思维素的张力来源是感觉,内源性思维素的张力来源是大脑非思维皮层的结构活动,如情绪活动、意向活动等。感觉是现实世界对感觉神经接受器的刺激或体内各脏器的功能变化对感觉神经接受器的刺激的结果,具有客观对应性。每一个外源性思维素,不管它的抽象级别多高,最终都可归之于各个方面、各种层次的感觉特征析出。它们在思维活动中总是直接地参与投射与整合。所以,外源性思维素也可以称之为特征思维素,或实体思维素。内源性思维素则是来自非思维皮质的脑结构活动所产生的张力对皮质思维活动影响的表现。一般它们并不直接参与投射与整合,而是通过对思维活动的干预影响而起间接作用,比如影响思维的方向、重点。所以也可以称之为虚位思维素。这些张力也会被皮质的某些神经元所感受而形成特定的网络模式,并与一定的感觉模式结合成为能直接参与思维活动的思维素。如语言中的一些虚词、疑问词、符号、起始、各个思维段的关系等。内源性思维素的存在是人类高级思维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是有序思维的保证。

根据思维素在思维活动中的地位可分为主题思维素和一般思维素。主题思维素和一般思维素在神经元网络构成上并没有差别,任何一个思维素都可以成为主题思维素,也可以以一般思维素的形式参与思维活动。主题思维素只是在思维活动的某个阶段出现的比一般情况下较高的兴奋水平,使其它思维素的投射整合活动以它为中心展开,从而成为该阶段思维活动的中心议题。主题思维素的形成是因为如意向活动、情绪活动这样一些非思维皮质的活动对思维活动的影响,使某些思维素得到额外张力作用,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水平激活状态。也就是说是实体思维素与虚位思维素的络合形式。这种络合是松散、暂时的,当这个阶段的思维活动结束,又有新的主题思维素形成时,原来的络合也就解体了。问题解决中的问题、设想计划时的目的等,都是一些主题思维素。强烈的意向活动或情绪活动却没有相应的实体思维素络合时,虚位思维素本身就成了主题思维素。比如处于低落的情绪状态,尽管此时大脑皮层并没有形成特定的主题思维素,但整个思维活动都以沮丧情绪为中心而进行。又比如处于性亢奋的个体,尽管他可能并没有具体的思维对象,但此时他的思维活动都与性意向相关。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1-29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素只是皮层(成千上万)神经细胞(神经元)的网络结构,同一神经细胞可以参与许多思维素的结构,简化地讲,A、B、C、D构成的可能是苹果,ABDF构成的可能是桔子,BAF构成的可能是香蕉。每次激活的数量、种类、次序,取决于激活的条件。一个新思维素的形成,是神经元之间新的联系和结构的形成,是感觉思维的投射整合的结果。

续6楼帖:

在思维素中有一类特殊的思维素系列,就是自我系列思维素,这是与个体核心有关的一大群思维素。根据与个体核心的相关程度可分为许多级别(层次)。自我系列思维素中的核心层是生理自我。这是个体核心在思维皮质的直接反映。其活动区域大概就在个体核心在皮质的出入口--齿状回、海马旁回。感觉神经在丘脑转换时,将伤害性特征析出,直接向核心结构传入,引起否定性张力的上升。这种张力变化在感觉思维皮质(海马周围的皮质)会形成某些敏感细胞网络的兴奋,即反映个体核心两种对立张力相对动态变化特征的思维素系列。由于这些网络的兴奋与影响个体核心张力的感觉在皮层兴奋网络的时间一致性,两者就会偶联成一个整体关系。因为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对个体生理的直接刺激所致,所以就称之为生理自我。直接生理刺激涉及生理需求的诱导、生理伤害的回避、生理快感的追求。生理自我的存在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二个对立方向特征和一个程度特征,即肯定或否定方向特征和张力大小程度特征。这些特征都是在齿状回、旁海马回的神经回路模式,因对核心张力变化的敏感而形成。与感觉皮层的网络偶合则可以形式多样化。生理自我思维素具有向思维皮层扩张和向个体核心扩张的双向性,其激活也可以双向性。生理自我参与思维活动,一般称之本能反应。多种表现形式的生理自我投射整合后,共同析出一个一般性的思维素,即整体生理自我思维素:“我”。并与视听表达的特定形式结合,产生出统一的生理自我思维素。这是参与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其神经元是跨区域的。fficeffice" />

生理自我的作用形式:参与形成生理自我的张力都可作为激活它的张力,即个体核心的张力变化,与它有关的感觉思维张力变化(这实际上也是曾引起个体核心张力变化的感觉),以及后来形成的特定感觉模式(视听等语言)。生理自我思维素被激活的主观感受就是思维活动以自身的生理感觉为中心。生理自我思维素激活后的作用方向是形成它张力的反方向。作用于感觉皮层,就使局部感觉敏感性提高,并随肯定或否定张力类型的区别引发更强烈的回避或趋向行为。作用于个体核心,就使核心张力出现波动,甚至扭转。前面在谈到个体核心作用时认为,个体核心对皮质思维的结果作判断,同时也受思维的影响。当思维结果与以往肯定性核心张力整合一致,就会对个体核心产生肯定性影响,反之亦然。这个对感觉思维皮质的判断和感觉思维对个体核心的影响,在生理刺激水平,部分或全部以生理自我为中介。

判断有两种过程,一种是个体核心直接接受下丘脑、丘脑的影响,形成肯定或否定性张力,作用于感觉思维皮质,判断先于思维。这时感觉思维与生理自我的整合只是副产品。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强烈的直接生理刺激。另一种情况是思维先于判断。在感觉皮质形成某种感觉思维素,该思维素使生理自我的激活作用于个体核心。使核心发出张力(肯定或否定)影响思维,或生理自我的活动直接反馈影响皮质思维。从而产生主观态度。

生理自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体自我。这是多种抽象思维素与生理自我整合的产物。生理自我代表了个体的机体完整性,而本体自我代表个体利益的完整性,它比生理自我在思维活动中的地位更高,可以通过思维活动而控制生理自我,但原始的动力,即来自个体核心的张力影响要弱一些。如果称生理自我激发的行为是一种生物本能的话,那么本体自我所激发的行为或思维可以称之为人的本能或人性。产生本体自我的机理在于:皮质思维的发展,会产生许多关于周围事物和个体自身的思维素,其中有些事物损害过个体的生理完整性,有些包含着这种可能性,另一些保护个体,满足个体的需求。这些有关事物的思维素与生理自我的整合,产生了本体自我思维素群,多次的投射、整合,并与视听表达的特定模式结合,就形成了本体自我的整体思维素。本体自我还包括着个体自身与外界的区别和联系的思维素。本体自我相对于生理自我,属于一种心理自我,因为它已经脱离了感觉细胞的直接刺激,是思维活动的产物。本体自我的存在形式:跨区域的神经元网络。周围事物与生理自我关系变化的动态特征和生理自我本身是产生本体自我的张力来源。本体自我对核心的影响通过生理自我的途径而实现。对其它思维素的影响是通过促使与生理自我关系变化的手段或途径而实现。

每个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在父母前是儿女,在儿女前是父母,在下级前是上级,在上级前是下级。不同的角色地位,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而在同一角色地位的不同时间,却有相对稳定、连续的心理状态。这种与社会角色相关的心理状态就是角色自我,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某种角色的完整性。一个人总是拥有多个角色自我。角色自我是从本体自我的基础上发展、分化而产生,是本体自我的社会化衍生形式。通过对同一个人不同角色自我的分析,可以发现他的本体自我。我们平时所看的,往往是某一方面的角色自我的表现。

还有一种暂时的角色自我。它是在特定情景下,通过思维活动的主动创造而产生。它并不是本体自我的衍生,而是一种对角色自我的仿造。所以可以称之为仿造性角色自我。真正的角色自我是本体自我的一个方面,两者是统一的,而仿造性角色自我却与本体自我相背,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表里不一。所有的行为、语言、表情、都不是本体自我在一定社会角色中的自然表现,而是通过仿造某种角色而掩盖本体自我的真实性。各种表演艺术,包括演员、骗子、间谍、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玩笑,都需要这种产生仿造性角色自我的思维技能。有时候,当你过分投入时,你的思维活动沿着情节性角色自我运行过久,也会反向影响本体自我,久久不能自拔。经常性扮演某种角色,也有可能使这种彷造性角色自我成为本体自我的一个部分,改造原来的本体自我。从仿造角色自我转化为角色自我。

有些事、物或人,并不是个体本身,他们的受益或损失,并非直接导致个体利益的得失,但他们处于个体的控制或影响下。大脑中关于他们的思维素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把它们从属于个体利益范围。如个体所在的家庭、所拥有的财产、所宠爱的动物等,他们的状态、利益得失,会直接与本体自我联系,从而影响个体核心的张力。所以,可以称他们为属我自我

还有些事物,并不受个体的控制或影响,但与个体有较密切的关系,较一般事物更能激发个体核心张力的改变,如所在的团体、组织、城市、学校、国家等。这些关系的建立,一般是思维的结果。关于这些事物的思维素对个体核心的影响力和个体与之关系的稳定性呈正相关。这里就称这些思维素为相关自我。

生理自我、本体(角色)自我是自我系统的核心内容,属我自我和相关自我是自我的衍生系统。这些不同的自我概念,有不同的层次性,共同构成了我们个体的自我系统。不同的人,各种自我的作用大小有很大区别。与个体的成长历史、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等各种因素有关。在有些情况下思维活动的结果,会使属我自我或相关自我的某些内容对个体核心的影响超过一切,使个体产生为某个团体、某个事物而献身的行为。从人文的角度看,只有生理自我的人,是弱智的动物人,本体自我突出的人是自私的人,属我自我膨胀的人,或是集权主义者,或是侠义的人,相关自我突出的人,或是博爱的人,或是富于献身精神的人。

转引自“心理学进取之路”《我们心灵的奥秘》第三章。(原文标记:版权保留,特此声明。版权证号:11-2002-A-394 作者:朱志康 )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2-1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前帖:

还应该提一下思维素中的另一特殊类型:价值思维素。它并不是客观外界直接传入的实体思维素(不管是形象或抽象),也不是核心张力下形成的自我思维素,而是各种实体思维素与自我思维素互相作用的产物,这就是价值思维素。fficeffice" />

人的一生接受着无数的感觉剌激,这些感觉剌激在皮层形成不同层次的思维素,并与核心张力的作用共同形成自我系统思维。与此同时,这些剌激(或思维激活后)所形成的思维素与自我的关系,本身也会产生特定的神经元网络,即价值思维素。价值思维素是联系个体与外界的中介,是实体思维素与自我思维素的桥梁,也是自我系列中不同层次思维素结合的纽带。是每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不同个体之间思维的差异、心灵的相通,除了对客观世界的接触多少、认识深浅之分外,更主要的在于价值思维素的异同。一般来讲,对于整个人类都有相同意义的事物,如生理需求或刺激、血缘关系对个体的意义等,绝大多数人会有类似的价值思维素,这也就是人性相通的一面。而与个体的文化传统、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环境等可变性大的事物相关的价值思维素,则因人而异。形成所谓的“物以类聚”的现象。相通的价值思维素系统,往往容易构成好朋友。所以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两个人的经历、职业、环境、甚至年龄都大不相同。却可以是知心朋友。原因就在于人生的价值观上两人有雷同之处。人群中的帮派、小团伙的形成,也有某项共同价值思维素的存在有关。当然,有组织的团体则是另一种性质。

价值思维素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起作用?

价值思维素本质上是关系思维素,可分为核心相关和非核心相关两大类。

有些思维素的激活或形成 ,可以导致核心张力的波动。在皮层存在一些神经元网络,能感受这些思维素的激活和核心张力变化。这些神经元网络,就是价值思维素,反映所激活的思维素与个体核心的意义。在个体核心——自我系统中,生理自我是个体核心在皮层的直接反映,本体自我、属我自我和相关自我都是通过不同的价值思维素连结起来,构成一个系统。

形形色色的思维素在皮层的活动,构成了个体独特的思维活动。同一事物相对于不同的个体,皮层的思维素形式是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是此理。就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所形成的思维素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神经元网络随着相关特征的增减转化而不断的改变。一个十分钟前还充满了敬意的人,十分钟后可以变得憎恨。正是每一个人在每一刻那独特的思维活动,创造出丰富多采的人类文明。

转引自“心理学进取之路”《我们心灵的奥秘》第三章。(原文标记:版权保留,特此声明。版权证号:11-2002-A-394 作者:朱志康 )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27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9 19:57:14 :

转引自“心理学进取之路”《我们心灵的奥秘》第三章。
(原文标记:版权保留,特此声明。版权证号:11-2002-A-394 作者:朱志康 )

思维素系统fficeffice" />

思维活动的基本元素--思维素,无论是概念、形象、计划等,本质上都是在皮层的神经元联结网络的兴奋,由众多的神经元参与。


为了简单,我只引用了原文的开头。

我曾经说过,思维素好像是与早期化学中“燃素”之类的东西相似的东西。现在看来,它真不出我所料。

我首先举一个例子形象的说明这个思维素的错误思路。我们有面、水、肉、菜等东西,本来可以用它们做饺子、馅饼、汉堡包、比萨饼等可口食品。但是上文作者偏要把它们掺合在一起,做成一锅浆糊。你如果说它们不行,他会告诉你,从那锅浆糊中你要什么有什么。这个思维素就是那锅浆糊。

为什么这样评价呢?因为思维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结构的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肢体活动来认识活动,一套肢体活动首先要有活动的结构,例如由大臂、小臂、腕、收、手指等组成上肢活动,那些就是活动的结构。但是仅此还不行,还要有传输使各个结构组成活动的信息传输系统,这就是神经系统。但是仅此还不够,还要有保存活动方式的记忆,以便使成熟的活动按记忆顺利完成。结构、信息传输、活动方式是活动的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思维与肢体活动类似。它的活动结构是记忆中的资料,它的信息传输仍然是神经系统。它的活动方式是对思维方式的记忆。表面看,思维的三个要素都在大脑中,但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三个部分。分别由大脑的不同区域担任工作。同一个思维活动方式可以作用于不同的记忆资料,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作用于同一个记忆资料。它们的组合实现了思维的千变万化。

思维素的观点就把思维活动的三个要素混为一谈。如果把按思维素的说法,把一个思维方式与一些记忆资料确定为一个思维素,那么上面我指出的许多具体思维就会是很多思维素的交叉。那么思维素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思维元素。而且由于这种交叉,即便是可以为思维素进行神经定位,其定位也是互相交叉、十分混乱的。因此从神经结构学能否研究思维素也出现了问题。所以思维素的理论意义有多大就值得怀疑。

再者,从上面的我的分析中,人们可以看出,思维素并不是思维过程可以分解的最小组成,我指出的三要素才是思维过程的最小组成。因此把思维素作为思维的基本元素也成了问题。

我们可以把思维的三要素比作水、面、菜、肉,把各种具体的思维比作用三要素为材料的可口食品。而思维素显然已经把三要素搅成一锅浆糊,你想做什么食品都做不了了。这种浆糊式的理论,我的确很难恭维。

[此帖子已被 ruiaijun 在 2004-11-27 15:22:12 编辑过]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1-28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讨论中,最可怕的是还没有理解基础上的批判。这样最后连讨论什么都搞不清楚。

思维本身是个神经活动过程。但如果从另一角度看,也是成批的神经细胞兴奋(当然也有抑制性活动)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瞬间,都会有一群神经细胞在兴奋,这些神经细胞往往成网络联系的兴奋形式,某一个特定模式的兴奋网络,正是我们主观感觉到的概念、形象等。反过来讲,我们大脑中想到同一概念或形象时,所激活的神经细胞网络应该是基本类似的。这种兴奋的神经细胞网络结构就是文中所称的思维素,正如帖中所述:“思维活动的基本元素--思维素,无论是概念、形象、计划等,本质上都是在皮层的神经元联结网络的兴奋,由众多的神经元参与”。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有困难,那我们的讨论确实是很费劲的。

任何活动确实会含有结构、信息传输、活动方式这三个要素,但这只是我们为了分析问题所用的概括性表达,并不能用来代替具体问题的分析。思维活动同样有这三个要素的存在,结构就是我们大脑皮层的神经结构,信息传输就是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现象,活动方式正是我们在研究讨论的问题。

你对记忆的错误理解,在另一帖中已经说明了,如果还要讨论也可以另一帖中去讨论,这里就不提了。

说思维和肢体活动类似,这是个明显的错误认识。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将引《我们心灵的奥秘》第八章另开一帖讨论。因为关于大脑对肢体活动的控制,远比你所认为的复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5-9-6 22:55 , Processed in 0.0412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