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楼顶帖: 主动思维可分自由联想和目的性思维。ffice ffice" /> 自由联想具有随机性激发的特点,没有具体目的,往往由前一个思维素的特征联系而激活下一个思维素,当该思维段兴奋性较弱,不足以激活下一个思维素时,就被新的思维内容所占据。新思维内容不是新思维素,而是指与前一时间的内容不同,这可以是新的刺激激发,也可以是自发产生,但一旦激活,对其它思维素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往往是张力吸收的影响。 目的性思维是主动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对特定内容的思维。所以会有起始状态(思维素)、终结状态(目的性思维素)。所以总有二个高活性的思维素在活动,这二个思维素活性张力构成了思维的动力,张力来自于二个思维素之间的距离。通过思维活动,两者各种特征思维素的整合扩张延伸而沟通,思维也就完成进入新的思维活动。张力的大小与两个思维素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也与个体核心——自我思维素系列的距离成正比,就象正负二端形成的电场,接通后电流通过电压相等,断开时产生电压,压力的大小既与电源本身的产生压力有关,也与两端间的距离有关。思维素之间距离不是一种空间概念,而是思维素形成中两者之间的层次和构成连结的中间环节多少。 思维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只有人类所特有,即使高级的动物--某些灵长类,也只能形成语言的雏形。在思维活动中,语言实际上就是一些整体思维素系统。当反映某一对象整体特征的思维素,与来自听觉或视觉的特定神经元网络,通过反复出现的同步兴奋(训练)而结成一个整体时,那么关于这一对象的语言信息接受就形成了。当主动发音或手写的某些模式与这个整体思维素也联系起来,那么这个对象的整个言语系统也就完成了。当然,语言的问题还涉及语法、结构、词法,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活动也是整个思维系统中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主要部分),所以也必然符合思维活动的规律。 思维过程并不象数学中的直线那样既无起点,又无终点。思维是有阶段性的。两个连续激活思维素的投射、整合,产生或激活第三个思维素,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思维过程。这里就称之为思维段。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包含着多个思维段。其中决定这一过程内容的中心议题,可以称之为主题思维素。如果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主题思维素的张力就会传到思维执行系统。这个思维活动也就暂时结束。如果问题未能解决,那么围绕着主题思维素形成了一个高张力状态,继续刺激这一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是有方向性的,张力总是指向主题思维素,最终实现各思维段的张力与主题思维素张力的双向沟通。主题思维素的形成与前额叶的意向活动直接相关(见后述)。 思维素的张力,就是构成该思维素的神经元网络具有扩张潜力的整体兴奋性。任何思维素都具有这种潜在的张力。一旦这种潜在的张力转化成现实的兴奋,那么这个思维素就成了被激活的思维素,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一个的思维素神经元网络激活兴奋的过程。在同一个时刻,被激活的思维素可以是只反映某个特征的较小范围的神经元网络,也可以是反映多个相关特征的整体网络的同步兴奋,这取决于张力源的大小、范围和性质,也与大脑皮层的整体兴奋水平有关。张力可以来自于初级皮层的感觉兴奋,也可以来自于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即其它思维素的兴奋张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思维的一维性,意味着在每一片刻,只能有一个思维素激活兴奋。这可以解释为每一个思维素的兴奋,具有对其它思维素的抑制影响,也可以解释为该思维素的激活,需要吸纳来自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的兴奋张力,进而影响其它思维素的兴奋性。或许后一种假设更为合理。因为构成思维素神经元网络的每一个神经元都不可能是特异的。那种认为“祖母脸型细胞”的说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存在的。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就象电视画面的一个点,在这幅画中可以是鼻子轮廓的一部分,在那幅画中又可以是花草树叶的一部分,它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在思维素神经元网络中才具有特定的功能意义。一个思维素有限神经元网络的兴奋,要造成整个皮层广大的其它网络的抑制,在理论上是不可理解的。来自蓝斑NA的非特异性兴奋张力,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思维功能的条件,这在脑科学已成共识。但这种兴奋张力的作用机制,尚缺乏合理的解释。可以肯定,这种兴奋张力并不能特异地激活某一个神经元或神经元网络,但却使广大皮层的神经元具有被特异激活的可能。神经递质不一定要使释放和接受有直接接触才能起作用,某一个点的释放可以影响周围的一定区域,通过扩散一段距离实现不同神经元之间的对递质释放的调制。这是介乎神经调节和神经内分泌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维持觉醒状态(也意味着维持思维活动状态)的上行激活系统很可能就是以这种形式实现其功能。激活的思维素神经元网络对这些递质的消耗或破坏保证了同一时刻被激活思维素的唯一性。但这不会妨碍多种特征网络的同步激活和接下来另一个思维素的激活。因为不同类型的特征网络分布在不同的皮层区域,苹果的形象特征和桔子的形象特征都在同一个皮层区域(即V2、V3区),甚至某些神经元可能是共用的,只是联系网络的区别,所以两者只能有一个兴奋,但与其它功能区域,如反映色泽、味觉的却可以同步兴奋,形成一个整体兴奋模式。当我们看一幅两人重叠的画面时十分吃力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接下来另一个思维素的兴奋则由上行非特异激活的另一次冲动保证。 非特异性上行激活只是保证思维活动的一个条件,思维活动还受到个体核心张力的影响和意向活动的影响。如前所述,个体核心有肯定性张力和否定性张力,决定了对思维结果的判断,形成主观态度。(海马以谷氨酸和γ-氨基丁(GABA)为递质)。 个体核心的肯定性张力,就是以谷氨酸(GLU)为代表的兴奋性传导系统。它使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所涉及的神经元网络兴奋性提高,思维活跃、顺畅。容易使主题思维与相关思维段达成双向沟通,张力趋向平衡,形成轻松愉快的主观感受。而否定性张力,则是以γ-氨基丁酸(GABA)为代表的抑制性传导系统,它使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神经元网络出现兴奋传导不协调,投射、整合的效率降低,思维活动受到干扰,而此时,来自非特异性的兴奋张力仍在发放扩张,意向活动的张力仍在影响,于是整个皮层的各种张力走向失去平衡,形成极不舒服的主观感受。个体核心对思维的影响,还与它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内脏功能向思维皮层的信息传入有关。至于思维对个体核心的影响,将在有关思维素系统中的自我系列思维素问题中再作讨论。 前额叶的意向活动,是影响感觉--思维皮质功能活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影响思维活动的方向、主题思维素的形成,及思维结果的执行。对此将在意向活动中讨论。 思维活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探索未来这种最高智能的具体表现。因此,不能把非特异性上行兴奋张力、个体核心张力、或意向活动看成对思维的思维、元认知或超级思维,而只能把它们看成是大脑皮层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和辅助自动调节者。必须摒弃更高智慧小人控制皮质思维的想法。关于周围世界的所有认识,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各种意念、意象、计划、目的,只能存在于思维皮质,都是思维活动中的思维素。坚持这一点,是从脑科学探索我们心灵的出发点。 [此帖子已被 石悲 在 2004-11-18 22:12:3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