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进化的角度看ffice ffice" />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大脑那种多维动态整合结构系统是从动物进化而来。探究人类思维意识现象的发生,太低等的动物可能不会有很大意义,毕竟它们的神经控制模式与人类距离太大了。 在低等动物中,最聪明的要算软体动物的章鱼和节肢动物的蜜蜂。它们的中枢神经控制模式已有了很复杂的水平,例如蜂已能用辨别视觉符号来得到行为指导性信息,章鱼据说能用工具来达到逃生的目的。但它们的中枢神经只是膨大的神经节,无进一步分化,只有几千个神经元。与生存有关的感觉是灵敏的,中枢反应却很机械,行为的可靠性只限于对某一特定变化的趋向或回避。中枢的作用在于启动、激励或抑制由遗传决定的、在一定刺激事件下发生的行为模式,根据刺激的变化实施临时校正。没有人类那样的思维控制的目的性行为,只有刺激反应性行为。一些复杂的行为模式,如对同伴的舞蹈信息,依赖于中枢某种特化结构的功能。 脊椎动物中最低的是鱼类,相对于昆虫,脑部已有一定分化,有更高的分辩综合能力,外来信息通过间脑的处理,获得更多的特征意义,这对于行为的复杂化、不确定化是重要的。在脊椎动物的系列发展上,模式性行为的丰富程度与小脑的发展成正比,而情绪表现与间脑——内分泌的发展相关,自主性行为与大脑的发展相关。鱼类表现出对某些对象的记忆,而不是直接刺激引起感觉的敏感化。这表明信息提取已在脑部形成神经线路的变化。这种改变可以在以后的刺激中重现。嗅、听、视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些信息的整合在前脑形成初步知觉。与行为模式整合,能触发某种行为,如与食源有关,则构成进食,与防卫有关,则攻击或回避。 鱼类的行为不仅仅触发性,还具有动机意义。机制是刺激形成张力,激发特定行为模式,张力不消除,激发作用持续存在。反向刺激可消除张力。张力基础是介质积累和静电位增大(在特定中枢),鱼类大脑只是初步形成,中枢调控发生在中脑以下。 根据鱼类的神经结构和行为表现,可以认为,中脑存在多个刺激——行为中枢,和调控个别中枢的整体中枢,张力是多层次的。个别中枢的张力可以导致整体中枢张力的上升,各个别中枢与整体中枢的张力水平是不平衡的,个别之间具竞争性。个别张力的缓解是特异的,整体的张力缓解依赖于个别。 各别中枢的兴奋(张力形成)把间断性多样化的信号,转换成一种持续的特定张力,去影响整体中枢,产生一种非特异的张力,导致目的性行为的发生。 如:刺激→饥中枢兴奋→整体中枢→自兴奋状态;饱中枢兴奋→整体干扰→兴奋停止。整体中枢受多个中枢的刺激,兴奋性上升后成张力状态。使活动性增加,感觉敏感性增加,减少张力是中枢活动的趋势,也就是动机的机理。(消除离子介质超量积累和静电位差)。大脑有多个中枢,在某一刻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导致行为的发生。整体对各别的调控协调是各别张力竞争的结果,优胜者影响整体中枢,使行为发生,所有的感觉以该张力为中心而展开工作。整体中枢只感受主要张力,调动全身器官使之降低的特点。整体中枢受多方自律性脉冲的传入,对不同的来源有不同反应模式。首先是激发感觉辩别神经的兴奋性,使感觉具有目标差异,其次在感觉影响下依次激活行为模式,直到行为完成或反张力传入,该中枢自律性兴奋降低。各个别中枢力量对比变化,整体又以新的主导张力为中心而活动。 从鱼脑结构看,个别中枢应在间脑,能调节整体运动、调整各张力、激发特定感觉的整体中枢在以纹状体为主的大脑。各种感觉辨析系统在嗅球、视叶、延脑,模式行为则在小脑。 鱼类具有学习记忆的能力,多种信息的汇入,有的促进张力,有的抑制,构成运行模式,使行为产生适应性变化,经神经联系的固化而稳定下来。 鱼类的情绪通过行为表现。当某种张力,不能通过整体行为的作用缓解,刺激张力的因素持续存在,抑制张力的因素未能形成,使张力增强,激发激素系统,整体兴奋性提高,该张力成为行为的主宰,表现出愤怒。情绪激发的关键是内分泌系统的参与。 鸟类的大脑又有很大发展,形成高度发达的纹状体,而且有了大脑皮质的初步形态。从行为上看,模式化行为的复杂性大幅度提高,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可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很强的适应性改变。从鸟类所表现的领地行为、啄食次序行为、护幼行为、情绪表现等分析,它的个体核心系统已经初步形成。当然,由于进化路线的不同,进化水平的差异,它的个体核心比较简单,结构基础也与人类不同,局限于中脑纹状体的活动。 哺乳类是地球上进化最成功的动物,从分类来讲,人类也属于哺乳动物。人类所拥有的大脑结构,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也基本存在,所不同的只是进化发育水平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大脑皮质的进化差异。所以,除了思维系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语言文化功能,其它方面,人类并不具有质的优势。就某一项个别功能(如对某种感觉功能或行为功能)而言,有些动物超过人类, 灵长类的大脑结构更加接近于人类,因此出现与人类相类似的思维、意向活动萌芽,只可惜它有限的大脑皮质,使智能的发展最多只能达到人类的幼儿水平。 (以上节选自“心理学进取之路”网站《我们心灵的奥秘》第十章,原文标:版权保留,特此声明。版权证号:11-2002-A-394 作者:朱志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