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是否专业一说,本来只是有此一说而已,并无深意。当然,不会因此而影响讨论的内容。视觉领域的专业词汇相对统一,如果一本书有两种用法,那是编书(或是著者)的失误了! 关于“微颤、扫视、注视”之说,我在回帖中并无其为杜撰一说,只是说表达上有些问题而已;况且,我也没有以自己的局限来否定不同说法的意图! eye movements大致有以下几种: 1)fixational eye movements 注视眼动,可能就是原作者及石悲要表达的意思;其有三 种形式:microsaccades、drift 和tremor。 2)saccadic eye movements 3)pursuit eye movements 4)Vestibular-Optokinetic movements--matain the stability of images on the retina during movement of the head 5)vergence eye movements
(reference:Amblyopia: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Ciuffreda kJ, Levi DM and Selenow A.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1)
所以我的说法没有什么大错误。作者本身没有搞清眼动阿!
本来不想多说了,既然说了,不如多说几句 原文中的主要立论基础是: “同一物体,放在视觉可以清晰辨识的不同距离,我们都会有同一对象的认识。在一个画面,几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同一形象,也会被我们认作同一。” 这种现象却是存在,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只是意识的结果,而不是底层的匹配。 脑,对于我而言,是建立在模糊上的精确,而不是一一对应的精确。 正如,作者所说,物体要放在清晰可见的距离内,才有如此现象。为什么要在清晰可见范围内呢?如果是由于中央凹的张力环,那么在清晰可见之外,此环也应该存在阿!为什么此时会导致“恒定性”呢? 更有可能是由于,脑是模糊匹配的,不对单个神经元活动的变化敏感,而对局部或整体(神经元群)活动的变化敏感。在清晰可见之外,此种匹配,如果从概率角度来说,会变得不确定!因此物体的“恒定”认识可能被打破! 另外,我们知道,产生意识(甚或是潜意识,见Nature 2001一文,虽然颇多责难,呵呵),或是更进一步,有视觉时,都会伴随着记忆(工作记忆也好,STM, LTM OR long-lasting memory也罢),这种物体识别的恒定性,必然牵涉到记忆过程。单纯从底层考虑肯定是不完整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一个物体,不是一个视觉问题???难道它是纯粹的意识问题不成??视觉显然是基础,单纯意识何以解释?
还有一点是,作者提到的物体之类的,如果换成一些表征比较单一的刺激,就不大可能成立了。在电脑屏幕上产生不同放大比例的正方形,你看看你会不会觉得是同一个???
其它一些表征丰富的物体就不同了,人脸、纹理清晰的箱子、色彩艳丽的衣服等等。呵呵
今天到此为止,呵呵!
我倒是没有更好的假设,因为,我觉得,暂时没有必要,前人的理论足以应付现在的状况。等那一天科学的发展呼唤新理论的时候,会有人站出来的,呵呵,是我的可能性不大! 当一回看客大概还是可以的!!
bless a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