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00|回复: 25

情绪

[复制链接]
石悲 发表于 2004-11-28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情绪问题是心理学的又一泥潭。什么是情绪一直没有大多数人公认的定义,这为讨论这个问题带来了困难。有的人认为情绪是一种激动的或强烈的情感状态,伴有许多生理变化和特殊感觉;有的人认为,情绪包括主观的体验和客观的外在表现。有的认为,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伊札德认为:情绪定义必须包括生理基础、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三个方面。有的认为情绪心理至少由情绪体验、情绪表现和情绪生理这三种因素组成。还有许多心理学家分别强调了生理反应、认知评价等的作用。fficeffice" />

首先应该明确,情绪是象意识那样的心理活动的横向性状态,还是象思维那样的纵向性心理活动过程。从感受到某一对象,到产生情绪反应,显然这是个心理活动过程。尽管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的某一片断称之为某种情绪状态。但就情绪概念而言,应该是一个心理过程。

其次,情绪是与思维活动平行存在的,还是思维活动本身。在有关情绪的论述中,总有些主观感受、认知评价、体验等说法,这些其实都是思维活动。当我们主观感受的时候,无论是客观对象,还是情绪反应,都已经成为活的思维素进入思维活动中。所谓体验只是主观感受换个词而已。认知评价,就是思维的投射整合过程。这些都说明,情绪与思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思维活动本身却不是情绪。思维是一种理性分析,是从外界刺激的投射整合,析出各种特征,到各种整体思维素参与的投射整合过程,思维的执行是意向活动的结果,并不涉及内脏、自主神经系统。而情绪的激发,总与一定的内脏,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相联系,这种联系并非意向选择的直接结果。当我们拥有某种情绪时,往往是不受思维的控制。总之,情绪是不同于思维的独特心理活动。

情绪也不等于内脏反应本身(生理反应)。无论心跳、呼吸、血压、还是其它生理反应,确实可以因情绪而改变,但这些改变本身只是情绪的表现,而且这些改变与我们感受到的情绪之间并不存在模式特异性。控制这些改变的在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对情绪本质的理解还得从中枢神经去找。

行为反应,特别是表情,无疑与情绪有密切关系。但对于人类来讲,情绪并不能直接控制行为,行为更多地还是受制于思维和意向。

那么情绪到底是什么?

情绪是一个与思维并行存在的,有独特神经活动基础的心理活动。情绪受感觉思维所激发,影响内脏反应和自主神经活动,并反过来影响思维,具有某些模式化的行为表达。情绪既不是具体的某一言一行,又贯彻于言行之中,它是一种心理背景。情绪、情感、心境,本质上是同一类事物,只是程度的差异,有的比较温和,有的比较激烈。所谓情绪,往往是指那些激烈部分,即在以时间为轴心的整个心境曲线中的突出部分。

待续。

(以上节选自“心理学进取之路”网站《我们心灵的奥秘》第六章,原文标:版权保留,特此声明。版权证号:11-2002-A-394 作者:朱志康)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5-4-12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讨论的基础不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时,那本人就没有兴趣了。这就是不想与R先生讨论的原因。

讨论可以对所依据的内容真实性质疑,对推理过程质疑,并以此来质疑结论的有效性。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大家讨论的不是一回事,那什么结果也没有。

关于情绪对思维的放大作用,并非来自《情绪心理学》,而是《我们心灵的奥秘》中的理论:“情绪作为一种与思维同时存在的心理背景活动,它的作用在于对思维张力的放大,就象催化剂和酶。适当程度的情绪对思维不但不是干扰,而且是促进作用.即使强烈的情绪,从局部来看,也是对某一方向思维的强化.只是从全局来看,这种强化导致其余方向思维活动的抑制.”fficeffice" />

冰笛 发表于 2005-4-14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5-4-12 12:38:03 :

关于情绪对思维的放大作用,并非来自《情绪心理学》,而是《我们心灵的奥秘》中的理论:“情绪作为一种与思维同时存在的心理背景活动,它的作用在于对思维张力的放大,就象催化剂和酶。适当程度的情绪对思维不但不是干扰,而且是促进作用.即使强烈的情绪,从局部来看,也是对某一方向思维的强化.只是从全局来看,这种强化导致其余方向思维活动的抑制.”fficeffice" />


就说《我们心灵的奥秘》吧,作者刻意的要把情绪思维割裂开来,不知是为了什么?如果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化,对于他的所有论据也都能说的通啊,所以说他的观点不全面,导致结论的得出过于草率。

一时想不出更好的例子,就当是一个玩笑吧:风与风暴,风暴作为一种与同时存在的背景活动,它的作用在于对风张力的放大,就象催化剂和酶,……。呵呵

 

[此帖子已被 冰笛 在 2005-4-14 10:37:17 编辑过]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5-4-16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刻意要把情绪与思维割裂开来,而是两者本来就不同。神经生理基础不同,作用不同,规律也不同。情绪在较低级的动物已经存在,其控制中枢不在皮质,主要作用在调节大脑活动水平。思维只有存在皮质的大脑才存在,在没有皮质的动物上说它有思维活动,那这个思维的概念与一般理解的有太大的差异。尽管情绪与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两者不能混同。
冰笛 发表于 2005-4-16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5-4-16 14:22:51 :
不是刻意要把情绪与思维割裂开来,而是两者本来就不同。神经生理基础不同,作用不同,规律也不同。情绪在较低级的动物已经存在,其控制中枢不在皮质,主要作用在调节大脑活动水平。思维只有存在皮质的大脑才存在,在没有皮质的动物上说它有思维活动,那这个思维的概念与一般理解的有太大的差异。尽管情绪与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两者不能混同。

好了,不抬杠了

不同就不同吧,就象不能把风与风暴混为一谈一样,虽然说风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里面会夹杂着树干与瓦砾,说风暴时也不会想成是摇扇子,呵呵。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5-4-22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讨论看成是抬杠,那讨论的意义是不大了。
汪之旻 发表于 2005-4-25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没什么争吵的必要

我想起来昏厥的情况

有人知道可以回贴。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5-4-11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冰笛 发表于 2005-4-11 9:32:20 :

(这样说明一下就清楚了。意识是某一瞬间的综合表现?呵呵)

思维可以激发情绪,但不等于就是情绪”,似乎可以这么说,单细胞生物可以组合成多细胞体,但单细胞不等于多细胞。如果说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那么“思维可以激发情绪”就能说的过去了,但后半句就套不上了。关于斯托曼的《情绪心理学》简单的略读了一遍,感觉并不太好,虽然作者着实下了番工夫,等有时间的话再细细研读吧,至于情绪与内脏反应,我到是知道一些,主要是内分泌方面的影响,确切的说是与神经递质的释放调控有关,在上贴中我说的“对内对外都是控制因素之一”其中的内就是指对人体内部各种器官组织或功能系统的调控

如果真是这样,那如何来解释情绪失控呢?经常有报道,某明星在记者问到敏感问题时,突然一反常态做出惊人之举,让无数追星族大跌眼镜,事后却又追悔末及的情况,类似的例子中包括政治家、教授学者等位高权重之人,都是些极其重视行为表现的人。


关于意识的概念,更倾向于生理上的,具体可看另一帖:意识问题http://bbs.bioguider.com/ShowPost.asp?id=2061

斯托曼的《情绪心理学》资料比较全,但好象缺乏他自己的观点。我们也只能用我所用。如果情绪本身就是思维,那也就谈不上激发不激发了。

根据该书的理论,情绪失控,是情绪影响思维的结果。当激烈的情绪形成时,可以把当时的某种思维结果放大,甚至到变形的程度。结果就产生了与正常思维控制的行为不相称的效果。

冰笛 发表于 2005-4-12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5-4-11 21:01:26 :

斯托曼的《情绪心理学》资料是比较全,他也不是缺乏自己的观点,而是他的观点与资料有点脱节,接近于空想了,虽然占的比重很小,但很容易误导读者,所以建议以批判的方式阅读该书

情绪失控,从主观上某个角度看可以理解成导致思维变形。但实质呢?斯托曼理解的思维好象具有必然性,而情绪对思维具有干预性,也就是说具有偶然性,但实际上,我们分析每一种情绪失控的范例都能体现出必然性,而偶然性趋于零。

我们仅在观点上存在差异,并不等于对方的结论就是错的,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希望研究者能够以更宽广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要总守着一家之言,局限住我们的思维。

关于意识问题的那篇帖子,你和ruiaijun讨论的很好嘛,只是现在气氛不太对,不要用主观结论互相比拼,建议从源头上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1-29 1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学中的情感往往参杂思维内容,所以很难从神经生理的角度去讨论。

续顶帖:

情绪的产生似乎是多源的,以忧郁为例,疾病可以产生忧郁,特别是那些久治不愈的疾病,某些不称心的事例,如失恋,可以产生忧郁,甚至仅凭冥想也可以产生忧郁。又譬如愉快,身体的康复可以使人愉快,碰到迎合意向的事例,如听到好消息、天气好转等,可以感到愉快,甚至仅凭冥想也可以产生愉快的情绪。其它愤怒、狂喜、悲哀等,都有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同样的情绪,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产生。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自己对激发情绪的事例总是已知的。但是,情绪本身能否被我们自己感觉到呢?或许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实际上,我们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情绪的本身,而是它的作用结果。情绪本身是感觉不到的。fficeffice" />

思维是激发情绪的主要张力源。除了那些对个体生理直接影响的刺激外,各种非直接的外界刺激,包括所听到或看到的各种最令人激动的语言、情景,不管多么重要,未经思维皮质的整合,对个体来讲都是无意义的,都不能激发情绪。外界信息到达感受器,总是先要理解,经过思维的评价,了解该刺激的意义,才会激发情绪。思维的结果,使刺激产生意义。这也就是所谓的认知评价,是新形成的思维素与原有思维素激活后投射整合的结果。理解评价是思维过程,总要激发原有的思维素与之比较,并有个体核心--自我系统的参与,才能了解当前刺激的意义。与情绪相关的思维,根据思维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存在型(对已发生事件的思维)和未来型(对将发生事件的思维)二大类。

思维激发情绪离不开个体核心—自我系统的参与。实际上,个体核心—自我系统在情绪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所有的情绪都与此有关。思维之所以激发情绪,首先要激活自我思维素系统,即生理自我、本体自我、角色自我、属我自我、相关自我这个体系,使这一体系的某一部分(或全部)的完整性受到影响(获利或受损),以自我为中介,逆向影响个体核心的张力,从而激发情绪反应。无论是愤怒、高兴、憎恨、悲痛、恐惧等所有的情绪,都与个体利益的得失有关。有的看上去与个体利益无关,如你看到一个人因病死亡而悲哀,好象并不直接与你相关,但实际上你的角色自我在起作用,即“设身置地”地在考虑。

思维并不是激发情绪的唯一张力来源。感觉有时候也可以直接激发情绪。感觉激发情绪同样通过个体核心的张力变化。感觉激发情绪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感觉接受器受到超强刺激,在丘脑中转时,直接把这种超强张力转入投射到个体核心,导致核心否定性张力的上升,激发情绪的产生。这种情绪总是属于排斥性的。另一种情况是,从动物到人类的长期进化中,某些对个体生存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刺激,形成特别通道,直接将刺激张力传入个体核心,激发情绪的产生,嗅(味)觉对情绪的作用就是如此。性兴奋导致的情绪激发与此相似,通过刺激蓝斑、被盖—下丘脑、边缘系统的单胺能神经而实现核心张力的释放。甚至吸毒也有类似的效应。

情绪的神经活动基础在于个体核心控制下的下丘脑活动。个体核心的张力变化激发情绪,是通过下丘脑而实现的。下丘脑是内脏感觉的皮质中枢,又是影响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前部属向养性系统(机体的能量恢复和积蓄),后部是向能性系统(能量动员和消耗)。这些正是情绪的内脏反应基础(不受思维直接控制)。在动物,电刺激下丘脑不同部位可以引起多种情绪反应。下丘脑的情绪控制是直接接受个体核心的张力变化投射的结果。当然,下丘脑的活动还受到多方面脑活动的影响,如前额叶的意向活动、网状系统的O奋张力等。下丘脑的功能也不仅仅是情绪活动,还把内脏感觉向颞叶投射参与思维活动,向内脏投射调节内脏活动等。在情绪活动中,正是下丘脑起着关键性作用,决定了情绪的外周反应模式。这一过程受控于个体核心。不过,正如在“个体核心”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下丘脑作为情绪的基本中枢,依赖于个体核心两种张力的调节,仅仅刺激下丘脑引起的激情反应只是一种假怒,而不是真正的情绪。

待续。

(以上节选自“心理学进取之路”网站《我们心灵的奥秘》第六章,原文标:版权保留,特此声明。版权证号:11-2002-A-394 作者:朱志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5-12 23:14 , Processed in 0.025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