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1|回复: 15

意识问题

[复制链接]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心理学尚未从哲学独立出来以前,意识被当作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现象来讨论,认为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之所以为人、能思维的根本,是先天具有的。但自从行为主义以来,直到认知心理学,意识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认为它是一种主观体验,缺乏客观可检测性,无法进行实验研究,所以往往把它推给哲学去讨论,或者庞统地当作心理活动的总和。神经生理学则往往简单地把它作为人觉醒水平来讨论。到目前为止,还说不上对意识问题的科学考察。意识之所以这样难以讨论是有原因的。首先,什么是意识还没有一致的看法。许多学科都在用这个词,但所赋予的含义却并不一致,即使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及不同情况下使用这个词也会有很大差别。连一个基本共同认可的定义都没有,怎么指望对它进行科学研究,确定它的活动机理呢?为了使讨论有个明确对象,有必要对"意识"的各种说法作些了解,然后确定它在本书中的含义,这样才能进一步去讨论它的机理和意义,讨论与意识有关一些概念的含义和机理。fficeffice" />

最广义的说法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把个人所有的观念、思想、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都归之于意识。如果按此理解,问题简单了,用不着讨论意识的机理,只要研究心理的各个部分,再把它们加在一起就行。显然,这种意识的概念只适合哲学讨论,不能将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讨论。

另一种说法是把意识看成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与前一个说法比较,这里强调可体验性。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表达,例如斯佩里认为是自我体验这种大脑功能,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主要是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的显露部分,潜意识才是冰山的主体。这样,虽然缩小了意识的范围,为未能直接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留下席位,但还是把意识问题排除在神经心理机制研究范围之外,因为它不是特定的心理现象。难怪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都把它排除在讨论之外。意识有时候也解释为一种察觉活动。也就是体验本身,而不管其内容。实质上也就是指感--知觉活动的泛指。还有一种说法,主要在医学--生理学中应用,意识是人的觉醒状态。但这种看法在心理学中却很少有人同意。很难说哪一种说法是正确或错误,因为对某个人而言,他就是以此来讨论运用的。要从各种说法统一出一个定义也不太可能,但是除广义的和最狭义的,大多数关于意识的说法都包含:1 意识是可体验的。2 意识是个体独有的。3 意识是心理现象。但这样的认识是无法在这里进行深入讨论的,因为连脑科学的基础—神经生理学的边都没碰到。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象在讨论自我时肢解智慧小人、解放个体核心那样,重新审视意识,把一些可以在其它地方讨论的问题从意识中剥离开来,这样才能抓住意识的本质。

首先,这里的意识不是指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因为这样等于放弃了对意识的讨论。完全可以用"心理"来代替它,心理本来就是个对大脑中神经活动的总的概念。

其次,意识也不是意向活动。意向活动就其发挥的作用来讲,如对思维的影响,对行为的影响等,可能与某些关于意识的说法类似,或者说含有意识的概念。有些人可能也是以这种意向活动作为意识来讨论的。但我认为,发生在前额叶的意向活动,从广义上讲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这是个体大脑各部分的神经信息在前额部投射整合,然后反向调控各部分活动的过程。一个被切除前额叶的人,虽然他性格变了,智力下降,缺乏主动性和各种意向缺乏表现,但他还是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基本正常地生活,他凭借大脑后部的思维功能对外界刺激也能基本正常地反应、交流,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意识。因此,意识并不等于意向活动。

意识不是对存在的体验。所谓体验,实质上就是外界的刺激(包括体内)传达到皮层,形成思维素参与思维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感知觉的过程。对自我存在的体验同样如此,只是个体核心参与其中而已。

还有,我认为意识甚至不是一种神经活动过程的概念。长期以来之所以对意识的本质难以深入研究,原因之一就是把意识也看作象思维一样是一个活动过程。如果既想把意识当作一个独立神经活动过程来研究,又想把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包括在内,那么,意识是什么的问题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状态,而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要我们以多维动态的观念去看意识与思维、意向等之间的关系,就能理解意识中包含着感知觉、思维活动、意向活动、个体核心活动等各种大脑结构的活动,却又不是这些活动过程本身的原因。如果说思维和意向活动是一个持续进行的纵向过程,那么意识应该是某一瞬间大脑各种活动的横向概念。它与思维和意向并不在一个平面上。意识是种状态,而不是过程,是某一时刻的心理现象。只有这样,意识和大脑各系统功能活动之间的概念关系才能统一起来。思维作为大脑的功能,可以分强弱,可以分能与不能进行,而意识作为一种状态,只能说存在或不存在。思维是有规律的,而意识不存在规律,但可以有构成意识的各要素的强弱、缺存改变,而出现不同的意识状态。这就是我对意识的认识,也是本书对意识的基本概念的讨论出发点。

[此帖子已被 石悲 在 2004-11-18 22:17:27 编辑过]

 楼主| 石悲 发表于 2004-11-25 1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把意识当作为一种主体存在时,那认知心理学中难以摆脱的“小人”又会象影子一样跟来。既然是主体,就得考虑它是怎么控制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它也需要得到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思考,这样就会有一个对思维的思维。笛卡儿的精灵又复活了。

只有打破这种固有的认识,把脑功能放到现实的神经活动中去认识,再考虑如何才能实现大脑的各种功能活动,这样脑科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脱离神经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已经研究太多了,该去伪存真,把建立在哲学思辩和臆想猜测基础上的理论,用神经科学的观点去理一遍,或许有些事情可以更简单化些。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26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25 19:59:59 :

当我们把意识当作为一种主体存在时,那认知心理学中难以摆脱的“小人”又会象影子一样跟来。既然是主体,就得考虑它是怎么控制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它也需要得到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思考,这样就会有一个对思维的思维。笛卡儿的精灵又复活了。

只有打破这种固有的认识,把脑功能放到现实的神经活动中去认识,再考虑如何才能实现大脑的各种功能活动,这样脑科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脱离神经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已经研究太多了,该去伪存真,把建立在哲学思辩和臆想猜测基础上的理论,用神经科学的观点去理一遍,或许有些事情可以更简单化些。


我不知道人们在研究意识的时候怎么那么怕那个小人,有的人叫“小绿人”。我的意识理论就是从研究那个作为主体的东西出发的(当时还不知道有人把它叫作“小人”或“小绿人”),研究它能否由计算机程序实现。当我发觉我们可以通过程序使计算机系统出现一个不受操作人员控制的主体后,确定它就应该类似于大脑的意识。

意识是人类活动的主体,这绝不是一个什么固有的认识,而是一个事实!如果意识不能看作是人体的主体,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可以称做为主体的事物了。对于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回避不是办法。唯一的方式是承认它,研究它。

[此帖子已被 ruiaijun 在 2004-11-26 16:45:59 编辑过]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26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9 19:51:20 :

第一,由网状结构发出的兴奋张力保持一定的水平(上行激活系统)。这也是大脑各系统保持功能状态的必备条件。当这种张力低迷到一定水平,各系统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那么意识也就不再存在,如昏迷、熟睡。


        把意识看成一种时有时无的事物,倒是一种新鲜的看法。

        但是它的依据是张力低迷和兴奋,那么我们要问,这种张力是存在于大脑各系统之间?还是存在于大脑的某个部位?如果是前者,意识的神经定位就成了问题。它还是象我断言的那样,不是定位于作者所说的部位。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我们暂时麻醉那个部位,不会引起情绪等的变化,只是使他暂时没有了意识:不知道自己那一段时间在做什么,不知道那一段时间想做什么。而就作者提供的实验事实是,没有出现两个不知道。显然理论与事实不符!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26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9 19:51:20 :

第二,构成意识的各要素对意识的存在与否具有不同的意义。感知觉、行为、思维、意向、个体核心--自我系统等大脑的各功能系统是构成意识存在的要素。但感知觉、行为,甚至意向的缺损并不导致意识的丧失,构成意识的核心要素是思维和个体核心--自我系统的兴奋状态。这是意识存在的特定条件。


感知觉、行为、思维、意向都不是构成意识的要素,它们是意识控制的活动。这一点作者在讨论意识不是什么时是清醒的,但是到讨论具体问题时就又犯了糊涂。只有自我是意识的要素。意识的另外的要素是对“我”的认识。

作者的结论却有一半是对的。确实,感知觉、行为、意向的部分缺损不影响意识。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意识的要素。但是作者单把思维提出来就错了,因为思维的缺损也不影响意识的存在。我们可以以濒临死亡的人的表现说明这一点。有些弥留的人大脑功能已经严重衰竭,只保留那么一点记忆(对“我”的认识),他可以不讲道理(思维缺损),不认识来人(感知觉缺损),不知道自己是谁(自我意识部分缺损),但是他可以胡乱地从记忆中提取出属于“我”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是意识彻底消失前的最后表现。

意识的存在仅仅与它对自身的认识有关。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26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9 19:51:20 :

意识并不是对个体存在的主观感受(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容),而是可以客观观测的心理现象。fficeffice" />

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把观测得到的结果,去分析意识的不同水平。

意识水平的差异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的意识状态兴奋性比较。意识的水平取决于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兴奋水平。

脑电图(EEG)可以说是衡量我们意识水平的有效工具。脑电图是在头皮上记录到的脑电变化,实质上是脑干--丘脑网状的兴奋张力扩张到大脑皮质后,皮质神经活动的交互作用(在外界刺激、自发兴奋放电和上行激活的交互作用)形成皮层电位波动,是大脑各机能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反应。所以脑电图的变化对了解意识状态的兴奋水平很有意义。观察表明,脑电频率改变与人的大脑兴奋水平直接相关,频率越高,兴奋水平越高。因此可以用EEG 来反映意识水平。

意识状态按脑电图的划分可分6 个水平:由慢至快 δ、θ、α、α`、β、超频。

δ水平:脑电1--3次/ 秒,整个大脑神经被低位慢电位抑制,从感觉输入到行为输出和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同步化,不能形成正常的联络结构(功能状态)。此为完全无意识水平。     

θ水平:脑电4--7次/ 秒,失去了兴奋张力的影响,但未受抑制性同步化的控制,功能性联络联系不良,受阵发性自发兴奋波干扰。但外界强刺激,可以激活丘脑的非特异激活系统,而恢复意识。此为意识临界下水平。

α` 水平:异相睡眠期,丘脑功能变化,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而特异系统抑制,皮层受到兴奋张力扩张,但无刺激传入,形成思维素随机兴奋投射整合和意向活动、自我系统的激活。局部意识水平。

α水平:8--13次/秒,正常有意识水平,丘脑功能正常,但无特别输入刺激,思维素中也无强张力形成。此为自由联想水平,或思维期待水平。

β水平:14--30次/ 秒,反应性思维,为意识注意水平。

超频水平:40次/ 秒,目的性思维,为意识紧张水平。

在上述各意识水平中,δ、θ,为无意识状态。α、α`、β 、超频,为有意识状态。


讨论虽然细致,但是缺乏客观依据。你怎么就知道这些是意识而不是其它脑活动呢?目前我还不相信有人能够真正用实验而不是靠想象得出上面的结论。理由也很简单,除非你能够找到一个没有了意识的大脑,但是它的思维、感知觉、行为、意向等活动正常,你才能够从对它的生理测试中为意识做描述。否则你就很可能把其他活动的信息当作意识的信息。

[此帖子已被 ruiaijun 在 2004-11-26 17:18:45 编辑过]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26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9 19:51:20 :

意识还有结构层次的差异,层次差异是同一个体在同一时刻意识状态中不同层次的脑结构对思维的影响,可分为超意识、显意识、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五个层次。fficeffice" />

超意识:反映影响思维的前额叶活动状态。

显意识:也就是一般的所谓意识,主要是后部的思维活动状态。

潜意识:某些思维素受到额外张力(如个体核心、情绪或思维本身活动)影响,形成较高的兴奋性,具有突现性,进而影响思维活动这种现象。所以,是反映了某些高张力活性的思维素。

下意识:是不受思维控制的反应性变化,如反射性(扣机行为)行为输出,或没有进入思维的感觉。

无意识:缺乏思维皮质的活动参与。

意识的五个层次都是横向的状态性概念,不能代替这些活动本身。如果要从动态活动的角度去分析,那么得到的就已经不是意识的概念。譬如,显意识的动态是思维,超意识的动态是意向活动,下意识的动态只是些反应性行为。所谓意识流,实际上是对潜意识(即那些有额外张力思维素)的动态说明。

意识水平决定了意识层次的组成,在θ水平以下就只有下意识活动,在α`水平,显意识和潜意识二个层次,β水平以上,可以四个层次都具有。


在这里作者继续把思维与意识混淆在一起,把对思维的测试描绘为意识。如果思维与意识是一回事,那么只起一个名字就好了。

其实不行,思维是一些动物都有的活动,例如荷勒的大猩猩顿悟实验,就证明了大猩猩的思维能力。但是不能证明大猩猩有意识。既然思维与意识是两回事,用思维测试意识就是无效的。

不过对意识层次的分析我是同意的,但是含义与作者的不同。我没有无意识与下意识的区别,在我看来它们是一回事。都是意识不控制机体、不感知机体时机体进行的活动。作者认为的潜意识我也归结为无意识。而弗洛伊德描绘的潜意识不过是一种遗忘了的记忆。超意识(最初我也这样叫,后来改称转意识)是一种在意识活动熟练基础上对意识控制的摆脱,例如直觉的产生,灵感的产生等。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26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9 19:51:20 :

与意识经常混用的一个词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理解一般为对自我存在的体验,本质上是意识的一部分。如前所述,当我们把一般意义上的意识的各个方面肢解后,意识就成了大脑活动的横向状态。那么自我意识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自我意识除了意识还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这其实并不重要,对自我存在的体验可以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体验是思维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是对意识状态中个体核心地位的强调,当个体核心在皮层扩展形成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时,也就有了自我意识。因此,自我意识是个体核心(生理--心理自我)的活动状态。所以,尽管前额受伤者缺乏意向性活动,但他仍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在他清醒的时候,个体核心仍有张力扩展影响其它结构,个体核心在皮质的投射整合产物--自我系统,仍旧在参与思维活动,尽管这些活动由于缺乏意向活动的恰当调节而与正常不太一样。


意识来自与大脑对自身的认识,自我来自于大脑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它的神经定位在大脑的各个认识存储区。

双重人格是一个人大脑中产生了两个自我。用认识存储区很容易解释,一些存储区保存了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它们联合为一个整体。另一些认识存储区保存了对“自我”的另一种认识,它们联合为另一个整体。当其中一个自我整体的兴奋程度压到另一个时,就表现出相应的人格。用作者的自我核心理论,就无法解释双重人格的现象。

失忆症又是一个证据。失忆的人往往忘记过去的自我,但能够记住现在的自我,这表明自我绝对与记忆有关。当患者回复记忆后,过去的自我又重新出现,更表明自我是记忆的结果。而作者的理论则无法解释。

作者的有些看法是正确的,自我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对自我存在的体验。把自我看成是自我存在的体验,同样在解释双重人格和失忆症时过不了关。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19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石悲 发表于 2004-11-18 22:16:19 :

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心理学尚未从哲学独立出来以前,意识被当作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现象来讨论,认为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之所以为人、能思维的根本,是先天具有的。但自从行为主义以来,直到认知心理学,意识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认为它是一种主观体验,缺乏客观可检测性,无法进行实验研究,所以往往把它推给哲学去讨论,或者庞统地当作心理活动的总和。神经生理学则往往简单地把它作为人觉醒水平来讨论。到目前为止,还说不上对意识问题的科学考察。意识之所以这样难以讨论是有原因的。首先,什么是意识还没有一致的看法。许多学科都在用这个词,但所赋予的含义却并不一致,即使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及不同情况下使用这个词也会有很大差别。连一个基本共同认可的定义都没有,怎么指望对它进行科学研究,确定它的活动机理呢?为了使讨论有个明确对象,有必要对"意识"的各种说法作些了解,然后确定它在本书中的含义,这样才能进一步去讨论它的机理和意义,讨论与意识有关一些概念的含义和机理。fficeffice" />

最广义的说法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把个人所有的观念、思想、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都归之于意识。如果按此理解,问题简单了,用不着讨论意识的机理,只要研究心理的各个部分,再把它们加在一起就行。显然,这种意识的概念只适合哲学讨论,不能将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讨论。

另一种说法是把意识看成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与前一个说法比较,这里强调可体验性。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表达,例如斯佩里认为是自我体验这种大脑功能,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主要是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的显露部分,潜意识才是冰山的主体。这样,虽然缩小了意识的范围,为未能直接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留下席位,但还是把意识问题排除在神经心理机制研究范围之外,因为它不是特定的心理现象。难怪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都把它排除在讨论之外。意识有时候也解释为一种察觉活动。也就是体验本身,而不管其内容。实质上也就是指感--知觉活动的泛指。还有一种说法,主要在医学--生理学中应用,意识是人的觉醒状态。但这种看法在心理学中却很少有人同意。很难说哪一种说法是正确或错误,因为对某个人而言,他就是以此来讨论运用的。要从各种说法统一出一个定义也不太可能,但是除广义的和最狭义的,大多数关于意识的说法都包含:1 意识是可体验的。2 意识是个体独有的。3 意识是心理现象。但这样的认识是无法在这里进行深入讨论的,因为连脑科学的基础—神经生理学的边都没碰到。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象在讨论自我时肢解智慧小人、解放个体核心那样,重新审视意识,把一些可以在其它地方讨论的问题从意识中剥离开来,这样才能抓住意识的本质。

首先,这里的意识不是指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因为这样等于放弃了对意识的讨论。完全可以用"心理"来代替它,心理本来就是个对大脑中神经活动的总的概念。

其次,意识也不是意向活动。意向活动就其发挥的作用来讲,如对思维的影响,对行为的影响等,可能与某些关于意识的说法类似,或者说含有意识的概念。有些人可能也是以这种意向活动作为意识来讨论的。但我认为,发生在前额叶的意向活动,从广义上讲是思维活动的一部D,这是个体大脑各部分的神经信息在前额部投射整合,然后反向调控各部分活动的过程。一个被切除前额叶的人,虽然他性格变了,智力下降,缺乏主动性和各种意向缺乏表现,但他还是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基本正常地生活,他凭借大脑后部的思维功能对外界刺激也能基本正常地反应、交流,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意识。因此,意识并不等于意向活动。

意识不是对存在的体验。所谓体验,实质上就是外界的刺激(包括体内)传达到皮层,形成思维素参与思维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感知觉的过程。对自我存在的体验同样如此,只是个体核心参与其中而已。

还有,我认为意识甚至不是一种神经活动过程的概念。长期以来之所以对意识的本质难以深入研究,原因之一就是把意识也看作象思维一样是一个活动过程。如果既想把意识当作一个独立神经活动过程来研究,又想把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包括在内,那么,意识是什么的问题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状态,而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要我们以多维动态的观念去看意识与思维、意向等之间的关系,就能理解意识中包含着感知觉、思维活动、意向活动、个体核心活动等各种大脑结构的活动,却又不是这些活动过程本身的原因。如果说思维和意向活动是一个持续进行的纵向过程,那么意识应该是某一瞬间大脑各种活动的横向概念。它与思维和意向并不在一个平面上。意识是种状态,而不是过程,是某一时刻的心理现象。只有这样,意识和大脑各系统功能活动之间的概念关系才能统一起来。思维作为大脑的功能,可以分强弱,可以分能与不能进行,而意识作为一种状态,只能说存在或不存在。思维是有规律的,而意识不存在规律,但可以有构成意识的各要素的强弱、缺存改变,而出现不同的意识状态。这就是我对意识的认识,也是本书对意识的基本概念的讨论出发点。

[此帖子已被 石悲 在 2004-11-18 22:17:27 编辑过]


好!这篇文章已经注意到意识不是什么的讨论了。既要讨论一个概念,不管有没有确切的定义(或者说能不能由确切的定义),一定要把它与不是它的事物区分开。因此本篇文章在这一点上比自我的神经定位有了明显的进步。

而且,可喜的是,这篇文章对意识不是什么的讨论都是贴切的。

更为可喜的是本篇文章已经深入的看到意识和各种心理活动都有联系的现象,看到它们的联系又不把它们混淆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是,很多研究者总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此说着说着就跑题了。也就是在研究中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但是在归结意识是什么时,作者还是没有把握住方向。因此他只能把意识确定为一种心理状态。作为一种科学探讨,把意识看成什么都是一种个人观点,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还是坚持一个观点,就是看你这观点能否过解释事实的这个关。

为什么说作者没有把握住方向呢?就是作者没有考虑到意识的主体性。目前,机器设备还没有进步到可以与我们讨论观点的时候,讨论意识问题的都是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感觉到意识是我们活动的主体,如果产生这种感觉的是一、两个人,那么可以说它是那几个人的幻觉,没有研究价值,既然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感觉,那这个问题就是研究意识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行为主义不研究意识,是他们认为无法用实验证明这个主体的活动情况,认识学派不研究意识是因为他们把意识的功能扩大到动物。各自走了各自的极端。如果我们的研究再次回避开意识的主体作用,那么我们再提出新颖的理论也与那些传统的观点没什么两样。

意识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种活动,它是一种作为主体监视控制机体的大多数活动的活动。思维活动、感知活动、意向活动都是受意识控制的活动,因此它们才密不可分。意识对机体的控制不是一时一会儿的,而是贯穿在人类生命始终的一个过程。

研究意识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由无意识的物质体中,如何能够产生一个以主体的面目监视控制整体活动的机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等于没有研究意识。

 

ruiaijun 发表于 2004-11-19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脑科学的方向解决思维、意识问题,是目前西方科学致力研究的一个问题,实验科学家在设计并进行大量实验,理论科学家在提出大量假设。理论和实验都很落后的我国科学家,则跟在西方科学家的后面为他们呐喊叫阵。有一位计算机界的权威就说过,他们很快就要通过脑科学解决人工智能问题,你只要等上十几年就会看到结果了。对这位权威人士虔诚的等待,我真有些欲哭无泪。

但是,我确信他们走错了方向!因为意识和思维都不是大脑的硬件问题,而都是大脑的软件问题,你无法通过研究软件解决硬件问题。神经科学研究思维、研究意识实际是找错了研究对象,只有《神经信息学》才能够从生物的角度解决思维和意识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12-23 23:35 , Processed in 0.0182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