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级神经系统的结构 高级神经组织的主要内容是丘脑-皮质系统,它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组织学的大脑概念。丘脑是大脑的核心,以丘脑辐射上达大脑皮质,而皮层传出纤维则构成大脑辐射下达基础系统。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构,可根据传导源流区分为腹内侧的内脏脑部和背外侧的躯体脑部。而其详细的组织非常复杂,精微之处尚难辨识。 4.1上行传入导路与大脑结构 丘脑的传入纤维源自基础神经系统,此处仍然就躯体神经系统而言。三级基础组织分别通过基底节的苍白球内侧核(也许是丘脑底核?)、小脑的“中间核”(顶、豆、栓)和脊髓的后角固有核(薄束核、契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上橄榄核、“视神经节”等)发出上行纤维。其中,基底上行纤维投射到本侧丘脑外侧核的前部;小脑和脊髓的上行纤维中经丘系交叉(包括视束和嗅束中的交叉),分别投射到对侧丘脑外侧核的中部和后部,并在中途发出更加基本的“侧支”,经网状结构上行到丘脑内侧的非特异核群。从而通过丘脑辐射,分别行向背外侧皮质,形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通路。 然而,非特异性概念是相对的。它表明有关的联系和投射相对模糊与广泛,精微难别,以致间接性的机能联系在总体机能表现上具有非特异性。但是,在严格的直接水平上,躯体神经系统的上行投射一般不能成为非特异的。真正的非特异性联系见于曲张体的递质扩散,只能通过体液传播去实现,而这种扩散性联系尤其不可能见于上行集约性投射。如果这种非特异性投射的概念是必须突破的,我们只好先求助于理论思维来获得一点初步的洞见。 首先,这种相对的非特异性组织必然对它起源于其中的特异性纤维构成整合关系。比如说,多根上行纤维的侧支集中于丘脑的同一神经元。其次,这种整合必然是规律地、同源地、临近地发生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对起源上相同和相近纤维实行的,可称为同源整合。第三,多源复杂系统的整合难以一次性完成,必然要分级地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可谓分级整合。最后,根据来源的复杂性可以设想,如果基底上行纤维要经过一级整合,那么小脑和脊髓的上行纤维起码要分别经过二级和三级整合,才可能得到合理的简约和较高的非特异性。参与整合的神经元数量会随着级别的提升而迅速衰减,而在局部关联上,每一份投射都是具体的和特异的。这就是非特异性上行通路中的同源分级整合和具体投射设想。 可以说,网状上行系统和丘脑腹内侧核群在宏观机能上的非特异性,决定了其内在关联上的同源分级整合和具体投射的必然构成关系。其实,从机能上来看,网状结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机能结构,它只能看成是特别功能结构发育突出后的原始遗存和交通间隙。而上行纤维经过网状结构的侧支可能是原始的主支,只是不如特异性上行系统发育得强大。从上行传入的角度看,它们构成了同源分级整合和具体投射关系,并成为上行传入道路的初步整合结构。其传出纤维广泛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前下分,在那里与特异性投射一起形成上行传入导路的层间整合。而丘脑皮质投射在详细水平上也必然是特异的,这要求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纤维联系是皮质机能分区的根本依据,所以常把皮质划分为与丘脑前核相关的边缘叶和与丘脑外侧核相关的新皮质区。接受基础神经系统特异性上行投射的丘脑外侧核,分前、中、后三部分投射到新皮质区的额叶、顶前叶和顶枕颞叶,把背外侧皮质自然地划分为四个亚区,多出的岛叶与丘脑内侧核相关。如果根据投射秩序把大脑皮质作拓朴展开拉平,侧面的岛叶应该排在眶底额叶的之前,额叶后面是顶前叶和顶枕颞叶,这四个亚区可以依次记为A、B、C、D。但是丘脑内侧核的非特异性投射却不限于岛叶,具体情况须要更详细的区层分析。 在组织学上,大脑皮层的纵向切面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一般分析为六个层次。但是存在着横向差异,各个切面之间缺乏一致,没有典型分层。仔细检查纤维和胞体的分层排列,在前二区的“外锥体细胞层”之上,可以明显地发现一个被忽视的潜在的小粒细胞层,其上的“外粒层”细胞实为小锥体细胞层。所以把这个新的小粒细胞层称为外粒细胞层,其上的小锥体细胞层称为外锥体细胞层,其下的“外锥体细胞层”称为中锥体细胞层。如果把内锥层下的多形细胞层再分为两层,则一共可分八个层次。外锥体细胞层之上的分子层,有来自上行的平行纤维与外锥体细胞相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整合输出功能层;其下面的外粒层与中锥层,内粒层与内锥层,也分别构成整合反射功能层,其中粒细胞为中间神经元;而多形细胞层承接丘脑辐射后,以倒行轴突上达浅层,应为一个功能层。这样,大脑皮层总共有四个功能层,从上向下分别记为a、b、c、d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