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remind_me

《新认知神经科学》杂记

[复制链接]
 楼主| remind_me 发表于 2005-7-18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是发育问题,糊里糊涂看完之后,加强了我的一个(可能是错误的)想法:即使造出来类似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也必须经过大量的环境交互,才能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

但愿这个时间能短一点,不要20年(人的认知成熟的大概时间)。

 楼主| remind_me 发表于 2005-7-18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ON GRANDMOTHER CELLS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made by Charles E. Connor (Nature 2005 435:1036):

1) "Grandmother cell" is a term coined by J. Y. Lettvin in the 1950s to
parody the simplistic notion that the brain has a separate neuron to detect
and represent every object (including one's grandmother)[1]. The phrase has
become a shorthand for invoking all of the overwhelming practical arguments
against a one-to-one object coding scheme[2]. No one wants to be accused of
believing in grandmother cells. But new work[3] describes a neuron in the
human brain that behaves like such a cell. Are vision scientists now forced
to drop their dismissive tone when discussing th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matriarchs?

2) A more technical term for the grandmother issue is "sparseness". At
earlier stages in the brain's object-representation pathway, the neural code
for an object is a broad activity pattern distributed across a population of
neurons, each responsive to some discrete visual feature[4]. At later
processing stages, neurons become increasingly selective for combinations of
features[5], and the code becomes increasingly sparse -- that is, fewer
neurons are activated by a given stimulus, although the code is still
population-based. Sparseness has its advantages, especially for memory,
because compact coding maximizes total storage capacity, and som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parsification" is a defining goal of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Grandmother cells are the theoretical limit of sparseness, whe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an object is reduced to a single neuron.


Full Text at ScienceWeek
http://scienceweek.com/2005/sw050722-1.htm

网上有关祖母细胞的,文字比较浅显,有兴趣的看看

石悲 发表于 2005-7-24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新生儿的语言听力本来是世界性的(即能分辨各国语音),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经过特定的时间,最后只能分辨该语言了。这其实应该是个并不正确的说法。

新生儿并没有语言能力。也不存在接受世界性语言的说法。只是存在发展各种语言的潜在可能。接触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语言的过程。相关的神经细胞,有着一定的可塑性。随着一种语言的掌握,这种可塑性在减弱。接受一种语言,不是排斥其它语言,因为其它语言本来就没有接触过。当大脑的神经细胞,为一种语言建立起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时,其它语言的进入,就不可避免地受原来的已经建立起来的语言系统的影响。

与此相类似的是对动物脸谱的识别。有人认为,婴儿可以识别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脸谱,而在长大之后,这种能力消失了。其实是婴儿对世界的认识中,如果有意识地让他看各种动物的脸谱,那他的有限认识世界,就会对这些个体的差别有着更深刻的印象。但长大后,人的不同脸谱,对个体的存在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大脑对人脸的处理会有更多神经元的参与。对已经不再重要的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差异,自然不会有太强的分别能力。

看上去这两种说法好象差不多。其实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说一张已经有着各种图案的画,因为其中一些图案的增强而削弱了其它图案的形象。而这里的解释是,本来是张白纸,在画的过程中带来了不同的图案效果。

 楼主| remind_me 发表于 2005-7-25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的意思是说:婴儿原来能分辨各种语音,但过了一定阶段,例如2岁(大致,各人不同),就缺乏分辨能力(也许训练可以,但难度大大增加)。

假设来说,如果语言a辅音只有5种,另一种语言b辅音有10种,到了5岁,学习语言a的小孩,再学习语言b,就几乎无法分辨语言b的全部10种辅音。

关于白纸,根据我的认识:脑,当然不是白纸,框架已经搭好,但细节上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对于不同部位,成熟期是不同的。大致来说,初级的部位,成熟期越早,高级的部位,成熟期越迟,越长。以上面的语音听力来说,相对于语言的其它部分,如语法,就先成熟。听力成熟之后,加快了语音转化的速度,为下一步的语言学习打了基础。

为什么说不是一张白纸,而说框架已经打好?因为婴儿天生就适合学习语言,有了合适的环境,天生就会对语言的某些部分敏感,就会按部就班的学习语言。例如上面的语音学习,可以认识为是一种格式化,把语音进行分类。这种能力,动物应该是很弱的。

楼上虽然认识到可塑性的重要性,但有些忽视了先天能力的重要性。(我主要针对你的白纸的比喻)

[此帖子已被 remind_me 在 2005-7-25 9:41:55 编辑过]

石悲 发表于 2005-7-25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不同认识。

本人以为,婴儿并不能分辨各种语音(注意,这不是指音谱,而是指声音的频率和时效相结合的语音)。大脑发育所建立的框架,不是一个成熟的框架,没有对各种语音的辨别。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处于动态可变动时期。他得到什么语音,就建立起什么语音的模式,本来这些语音的模式并不存在于他的大脑之中。人的大脑,并没有象电脑那样的预设的程序。辨别的能力,是在构建中发展起来的。所以,用白纸的比喻更能反映问题。目前普遍认为的所谓婴儿有辨别各种语音能力的说法,没有什么实验和事实的依据,或者说,所进行的实验和观察没有更严格的设计与反证。

至于对音谱中的各种声音的辨别,只要在人类可接受的范围内,始终是存在的,只是敏感度的差异。如果某种声音长期没有刺激,那对这种声音的敏感度自然下降。

 楼主| remind_me 发表于 2005-8-12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第16章和以前的知识,通过训练学习等,相应的大脑皮层会变大。如果切除某些部位,如手,相应的皮层可能会被周围的部位逐渐蚕食或完全瓜分。(好象也可能不会。)另外,如果是早期的某些异常,如失明,某些触觉会激活视觉区,而成年人失明不会(当然五十年后会不会不清楚)。因此,早期的皮层可塑性较大。

根据推理,训练后相应脑区扩大,会减少其它脑区的面积。因此,对其它的功能会影响,可能会削弱某些能力。部分试验验证了这个想法。

石悲 发表于 2005-8-12 1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现象早已经被证实。但这能验证什么?证明新生儿天生有对各种语音的分辨能力?不能。反而证明大脑发展中的构建说法。
 楼主| remind_me 发表于 2005-8-14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学习笔记而已。

 楼主| remind_me 发表于 2005-8-18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今天到网上看了一下书评,这本书真不是一般的难。连一个老外神经科学本科毕业也受不了,让别人别买这本书。

怪不得我感觉难度这么大,原来不是我水平差,呵呵。

另外,老外本科生水平也一般般啦,至少很少看论文。

 楼主| remind_me 发表于 2005-12-6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上面,《对话》中的一些思想应该还是给了我一些潜在的影响,即使一下子回忆不起来。

今天差不多看完了关于F5的一章。大致是说的是premoter 区的特性。首先,作者把其功能从motion 改为 action ,认为其表示了一个动作词典,词典包含“抓,撕,reach”等动作,也包含“抓”中间不同的动作(例如两个手指的,几个手指的等等),还包含具体的手指的动作。另外,在延迟动作情况下,即使还没有开始实际动作,F5的相应动作的神经元还是保持活动。

第二,F5的区域除了动作,还有一种是mirror(镜像)。即不仅是自己动作时,而且是观察到别人相应动作时,会有活动。这个著名的 mirror neuron,据说是社会认知的一个基础。

这真是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一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5-7-1 09:14 , Processed in 0.03287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