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40|回复: 59

神经系统活动理论简述(全面重述+精彩图片)

  [复制链接]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经系统活动理论简述

摘要       神经组织的系统活动是通过系统结构展开的系统性感应活动,它通过对环境事物的感应组织或解组表现为情绪、意识和行为等自主精神现象。睡眠复苏和情绪活动是系统感应活动的综合表现,而情绪背景下的意识行为则是精神情绪活动的详细形式。感受系统优势感应活动的外向接续投射构成注意,感觉是注意末端感应分化的对比凸显效应,感觉意象形成于主客界面,知觉是以主标客的感觉对象化和意象客体化活动,它以注意和认知活动为基础。意识是对事物的发现,它通过大脑组织的感应分化而识记,并与意识的具体路径结构相关联,注意迁移的路径秩序是联想形成和思维活动的基础。随意运动是系统性感应动作,随意运动的习惯化与行为学习关键在于意识,其实是通过意识辨别和感应调整实现感应机构的适应性改变。作为宏观的自主感应活动,行为与认知的相依扩展是精神感应缘起与发育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机制      感应       睡眠       情绪       注意       认知       记忆       行为

1.引言

神经组织的基本机能是应激感受和运动,这是通过神经元的电化学冲动实现的。当组织敏感性与环境的刺激强度相应时,会引起胞膜内外的离子交换而导致电位去极化。这种电位去极化沿着胞膜迅速展开,随后又进行复极化运动,形成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电化学冲动。它在神经末梢引起突触的递质释放,把后果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这种感应活动依赖于神经元细胞的机能性状,通常用敏感性和兴奋性来标志神经元的感应机能特征,它们是由基本的组织代谢决定的。组织敏感性与环境刺激的相对状况决定着局部的感应状况。而实际的感应活动是在系统结构中进行的,神经组织的系统活动,要受组织结构和机能关系的具体制约。

神经系统活动的具体组织展开不仅要受组织结构的制约,而且要受机能关系如抑制或易化的影响。系统机能状况取决于系统结构中敏感性与兴奋性的辩证张度,必须用综合性的系统活动水平来描述。随着系统活动水平的变化,感应活动的本体与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更。受系统机能结构的制约,当组织性状和递质水平随基本代谢和机能活动而变化时,系统状态会在整体水平上形成由内而外的兴奋组织或由外而内的衰退解组过程,并表现出情绪、意识和行为等各种形式的自主精神活动。同时,各种精神活动又会反过来影响神经组织的机能状况,特别是经验性机能结构关系的详细分化和适应变迁,导致神经精神的发育成长和经验变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3 18:27:07编辑过]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睡眠复苏

物质感应活动取决于本体性状与环境刺激的相对状况,而前者具有基础地位,神经系统时机能状态是决定着系统活动水平基本因素。当组织兴奋性降低,抑制和易化乏力,系统的组织力和敏感性就会下降,并伴随着刺激输入的减少;而传入的减少又会使外围组织对内层组织、高级组织对基础组织的作用减弱,导致系统兴奋活动的进一步低落。在缺乏新异刺激的环境中,这种相依性衰退会使机体迅速进入睡眠状态。兴奋机能的衰退通常是由于活动消耗,而基础代谢供养不足所致,这乃是疲劳和适应现象的本质;相反,在睡眠中神经组织和机体进入了以基础代谢为主的机能恢复过程。

入睡前,大脑皮质后上分、皮质侧束以及小脑半球和尾状核的活动已经显著减弱,当皮质脊髓侧束停止活动,系统进入睡眠状态。起初,基础神经系统维持基本的感应活动,整个系统处于浅睡眠状态,并在感应波动中深入衰退。当皮质基底侧束停止活动,基底传入组织开始休眠,系统就落入了深度睡眠状态。这时,基础上行系统的感应活动经丘脑皮质整合,优先维持皮质基底前束的活动,激发基底输出,主动抑制小脑反射,基底传入系统的主动被动路径都受到阻断,进入机能复苏的关键时期。同时,小脑(红核)脊髓束的抑制活动也被解除,使脊髓系统能完成基本的紧张反射,所以肌肉保持微弱的张力,眼球相对固定,系统处于非快眼动时相。此时基础上行系统的兴奋传入显著低落,脑电呈低频慢波,故称慢波睡眠。

基底系统的机能复苏,伴随着自主活动的逐渐恢复。皮质红核系统的活动主动抑制脊髓反射,使小脑传入系统转入关键性休眠期;并且脊髓反射路的自发感应活动被阻断,肌张力显著降低,眼球浮动,系统进入快眼动时相。此时,基底系统处于自主活动中,外周传入增多,脑电活动加强,开始去同步化,进入异相睡眠。异相睡眠的早期,小脑难以感应和承传脊髓状况,外周冲动也难以得到脊髓反射的扩展放大,所以比慢波睡眠阶段更难唤醒。同时,大脑皮质上层和尾状核相关的片断活动,又开始断续地达到基底感受系统,出现梦想,并随着小脑系统的复苏加入而增进。异相睡眠的延展和小脑系统的复苏,使脊髓系统的刺激传入能够得到简单的反应,出现探究活动,就是行为觉醒。此时,脊髓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组织机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感应活动增加,脑电全面活跃,是为脑电觉醒。

但是,由于机能复苏不足及其对组织机能的损耗,如果外周刺激不够,系统的活动将会再次衰退下去,开始新一轮的睡眠复苏。而由于复苏中的兴奋性损耗极小,新周期中的各种活动更加显著,快眼动时相相对延长,梦的系统性、逻辑性增加。如此反复,直到组织机能得到充分恢复。当皮质脊髓侧束和感觉神经,在系统内部活动的基础上恢复了连续活动,系统进入全面觉醒。由于感应活动取决于组织性状与环境刺激的相对状况,由于基础代谢的支持调养,和组织活动对自身机能的损耗,复苏过程呈潮式波浪推进,最终把机体带入能动、敏感的觉醒状态。这种感应性精神波动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过程。它在总体上决定着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性震荡反复,并在详细水平决定着睡眠复苏节律和日常情绪波动。其实质是在基础代谢支持下、通过组织结构和机能关系展开的,系统感应活动的兴衰涨落和迁移波动。

从初步入睡到深度睡眠,是伴有局部和短暂积极活动的消极入睡过程,在总体上是消极的,可看作一个独立的浅睡眠时相。它主要表现为高级神经系统的休眠和基础神经系统组织能力的衰退。如果大脑消极不全,则有梦境梦呓,是睡前活动的继续残余,也可能难以进入深度睡眠。从慢波睡眠到觉醒是伴有反复消极活动的积极复苏过程,有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两种时相,在总体上是积极的。慢波睡眠主要是基底系统的休眠复苏,小脑和脊髓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活动,如果这种休眠与活动分化显著,就可能发生梦游。异相睡眠主要是小脑系统的休眠复苏,此时基底系统已恢复活动,梦境内容常涉及久远的经验,也可能特别新奇。小脑复苏导致行为觉醒和刺激增多,所以异相睡眠后期直接觉醒状态。

如果以黑色标志基本休眠组织,以绿色标示自发感应活动,红色标示系统活动与行为觉醒,青色示主动抑制状态,那么,睡眠复苏连续过程的几个典型截面可以图示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3 17:15:44编辑过]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gk 于 2009-6-22 16:39 编辑



图1 浅睡眠时相的神经活动状况
①基础传入与上行系统活动衰退 ②皮质脊髓侧束停止活动 ③大脑休眠深入扩展 ④⑤小脑半球和尾状核进入休眠 ⑥基底系统活动维持 ⑦基础系统维持基本感应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01:08编辑过]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gk 于 2009-6-22 16:44 编辑



图2 深度-慢波睡眠:非快眼动时相的神经活动状况
①皮质基底侧束停止活动 ②基底系统开始休眠 ③④丘脑皮质整合辐射的优势活动 ⑤基底输出系统自主活动 ⑥小脑反射被抑制 ⑦红核脊髓束休眠 ⑧脊髓反射自发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04:21编辑过]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gk 于 2009-6-22 16:48 编辑


图3 中度-异相睡眠:快眼动时相后期的神经活动状况
①基底系统复苏 ②皮质红核束恢复活动 ③红核脊髓束主动输出 ④脊髓反射受到抑制 ⑤小脑传入系统休眠 ⑥运动神经自发活动 ①-⑦-⑧-⑨做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07:38编辑过]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情绪活动

由于主体状态与感应条件的变动不居,系统感应活动在时程上表现为起伏波动和多向迁移的震荡态势。这种此起彼伏的感应活动就是精神活动的实际形式——情绪,其实是标志着系统感应活动的综合状况,涉及神经肌肉多层面动作成份的综合性表现。睡眠复苏中的精神缘起正是最基本的情绪生理(生成机制),而清醒时的日常情绪活动乃是基本情绪的扩展和延伸。须要明确指出:内脏和机体的基本生理应激活动不是情绪的表现,而是情绪的基础和本质;基本生理之上的神经感应和心理行为活动,才是情绪的实质和表现。日常情绪活动作为基本情绪基础上的感应活动,仍是中周放射性的感应迁移与波动。感应活动的涨落构成了积极与消极两种基本情绪过程,而感应迁移与波动的实际方位和强度则构成具体的情绪状态。

生理学考察体内环境事件如饥渴、性、疾病、药物、组织损伤、应激防御等过程中与情绪相关的具体生理活动。研究表明,这是与植物性神经-下丘脑-边缘系统相关的,由特定神经化学通路激活的各种内脏反应和生理变化。但是,这并不是通常所谓情绪的实质,而是情绪的生理基础。由感受体验和认知介导的日常情绪反应,在基本上是由感觉意识通过注意迁移和联想体验引发的生理性反应事件,它通过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脏器活动而影响神经组织的基本状态;从而这种基本的生理反应,通过对神经感应活动的影响,进一步表现为精神的具体方位和强度特征,使机体与环境状况相适应。后面这种神经感应活动以及心理行为活动的涨落与迁移转向,才是情绪活动的实质和表现。

情绪活动,也就是情绪的感应缘起与迁移,是通过具体的意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作为综合性精神概念,情绪意指实时精神活动的大体性状,它要比更加具体的行为意识粗略得多。然而,在详细水平上,情绪活动正是由具体的意识和行为活动构成的,并沿着神经结构和经验关系而活动迁移。所以说,情绪在详细水平上表现为意识和行为活动,而意识和行为活动则在综合水平上表现为情绪。它们绝不是彼此独立的精神现象,差异只在观点的精粗,在更加抽象的总体水平它们就叫精神。神经组织的系统感应活动,沿着系统结构和经验关系,通过意识和行为活动,实现精神情绪的感应缘起、迁移或消退。它以一般生理代谢为基础支撑、以神经组织系统感应活动为本质、以神经肌肉和肢体的总体意识和行为活动为实质。而系统对于陌生的环境事物进行感应组织和精神扩张,必须通过行为注意认知和行为操作来实行,同时伴随着情绪的分化和发育。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4.意识活动

令人困惑的意识有很多具体成份和形式,最简单的莫过于感觉,而感觉的机制正是意识难题的关键所在。感觉是刺激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结果吗?是大脑皮层的感觉?还是其中有幽灵小人在感觉?其它还有知觉、记忆、思维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局部反射或中枢活动,必须通过神经组织的系统活动来理解。

41  注意与感觉

神经组织的系统活动受其结构的制约,而表现出由内而外的系统组织性。当精神张力达到脊髓水平,整个机体进入敏感的觉醒状态,具有明晰的本体感觉。此时,系统的感应活动依次包括三阶基础组织由内而外的感应展开。其中,基底传入组织的感应活动形成对小脑中间神经元的感应连接,小脑传入组织的感应活动形成对脊髓中间神经元的感应连接,脊髓传入组织的感应活动则形成与外周感受器的感应连接。它们的感应活动会因外层中间神经元或感受器的状态差异而分化,并通过相关中间神经元构成基础传入系统优势感应活动的外向接续,形成外向投射的感应连续体。这种感受系统感应活动的选择性外向接续投射就是注意。

注意的方向一般是由感应活动直接生成的,通过优势感应活动选择感应方向,由内而外的多水平感应活动在内部基础上感受外部状况,逐层导致感应分化和选择投射,就构成了注意的定向展开。基底感受组织对小脑中间神经元的优势感应活动,构成基底-小脑水平的体节间的注意选择;而小脑感受组织对脊髓中间神经元的优势感应活动,就构成了小脑-脊髓水平的感觉道的注意选择;然后脊髓感觉神经才能进一步进行感官水平的外周注意活动。但是,作为严格定向的分析选择活动,实际注意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特定的条件。除了注意末端的感应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由系统内部活动严格控制的。

皮质侧束对基础感受组织的易化活动,是自主感应选择和注意定向的主要机制。大脑皮质后上分是在生活经验中分化发育的,它一般根据经验倾向而活动,并通过皮质侧束影响基础传入系统的感应活动,构成注意活动的习惯定势。通过这种易化,系统的感应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主动的感应选择,同时也要接受环境状况的具体影响,形成注意的感应迁移。注意的迁移一般是由内外感应条件协同决定,系统的状态改变和行为活动是注意迁移的基本原因,环境因素对注意方向的影响也要通过系统活动来实现。它沿着系统结构、感应条件和物质关系而进行,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层次上,前后的注意有着共同的非特异性基础。但是如果有新异刺激袭入,激发定向反射,就会导致系统感应活动的中断和注意被动迁移。注意的这种输入性被动迁移,涉及深层次的被动感应调整,有别于系统性的自然感应迁移。

注意的路径是一种主要涉及感受系统的结构,但是内外层感受组织是由受运动系统调控的中间组织中介的,注意的展开必须通过运动系统来实行。内层传出活动制约着外层中间神经元的状态,它的抑制性活动使相关神经元超极化,从而给内外感受组织一个相对冷静的沟通。这种抑制是由内层运动神经在更内层运动神经和皮质前束的辩证调控下作出的,它使传入状况能在中间环节有一种兴奋域值下的表达,从而使感受系统——基础传入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激发,而在皮质侧束的易化调节下进行主动感受。通过这种有控制的冷静沟通和主动感受,优势感应活动就可以获得冷静的逆向接续展开。注意总是在内层运动组织的系统活动下达到的,并通过本层活动的参与而继续展开。这种操作性感应接续投射活动,是注意展开的基本机制,它的详细情况涉及认知活动。

精神所至,感官为用,进入注意系统的感官开始作为注意体系的一部分而工作。当物质感应外向投射开去,在感应投射的末端,系统与环境的直接感应会因环境中的差异发生进一步的适应分化。其中的优势感应就会在一般背景上凸显出来,成为前景,而产生一种对比的特异感,这就是感觉。注意于是结出了感觉之果,注意就是感觉之活动,感觉则是注意的结果。所以,感觉就是注意活动的感应分化对比效应,并使具体的感觉意象凸显出来。这种感应凸显效应,就是注意之意和感觉之觉的实质。感觉起于注意,而成于对比。在本质上,感觉就是注意及物分化的感应对比效应,其实际内容是具体意象,而意象的生成就是事物在注意下的现象过程。作为注意投射的及物成果,感觉意象形成于注意的末端,在外周而不在中枢。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gk 于 2009-6-22 16:53 编辑


图4 注意及其定向与展开
①-②-③基本注意系统 ④-⑤-⑥注意的系统定向
⑦-⑧操作性感应接续与注意投射 ⑨注意与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09:17编辑过]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2  知觉、认知与认知发展

当意象因其要素的变动而与主体分离时,意象的客观性才显著起来。这种分离使主体把意象判为外在客体,从而实现感觉的对象化和意象的客体化,并通过意象代客体而形成对客体的知觉。知觉的关键在于感觉的对象化,而准确的对象化要求对意象的主观基础与客体成份进行适当的检验和区分。必须通过注意与意象的迁移协变来澄清固有关联的结构和性质,才能获得精确的客体知觉。感觉对象化的后果,是把主客交感共同形成的意象作为客体,这种指代因而构成了一种以己标物、以主立客的结果,这就是知觉的机制和实质。主观及物,感觉现象,意象迁移,客化知物。知觉一事物,就是发现它在主观世界中的意义,而意义就是它在主观世界中得以呈现的那种位置和性质。这种相对性是客体与主观系统相对照,是主观系统对知觉基本性质的决定。这里的要点在于,如果客体没有那种相对于主观系统的方位和性质,它就不可能以那种方式呈现于注意之中,这就是我们据以为知的理由。

如果我们把从注意到知觉的整个活动过程称为认知,那么,知觉就是认知的产物,而感知则是认知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形式。认知因而是一个包括注意定向、扩张与迁移活动在内的多水平的主动操作活动,一个由行而知的自主感性过程。这至少涉及从注意到知觉的行、感、知三种相继展开的成份(活动、过程、阶段和形式)。对每一事物的认知,至少可以从形式上区分为两部分:其一,在内部操作下的基础性注意直观;其二,在直观引导下的实物操作与理解。后者又为更外层的注意直观奠定了基础。

在系统熟知某层组织之前,直观的注意活动无法透过该层组织注意更广的环境事物,须要通过操作活动来认知。认知操作的首要任务是在注意直观的引导下,协同感受系统对知觉对象进行主动操作和精确定性。当操作行动的试探效果反馈于感受系统时,就能通过主动操作与感觉经验的应变关系,实现对该组织性质的测量和了解。这里的试探性操作是通过注意迁移由相关感受系统控制和定义的,而操作的效果亦由感受系统来索取,最后以系统已知的特定操作与操作效果来确定外物的性质,因而构成一种理解关系,实现注意直观基础上的认知。其中,操作行动是认知的基本要素;而感觉涉及多层面复杂的注意活动,仍然是注意的感应迁移、分化选择;知觉仍然要对感觉进行客观归因,形成以主标客的意见结果。在完成对相关组织或事物的操作性理解之后,系统就能把该组织具体的状态变动归因于环境作用,并透过物质关系注意更广的环境事物,构成注意和认知的扩张展开。

另外,信息加工、符号运演和命题处理等理性活动日益成为发达的认知成份。但那不过是在实物意象的基础上,以符号操作代替实物操作,其实必须看作是以符号为对象的注意选择迁移和分析整合活动。通过注意活动来澄清符号意义关系而形成理性系统,此外,并无特别的加工、运演和处理。而信息处理和符号运演注定不能在大脑中独立完成,也无法真正脱离实物参照,其实是高级的感性活动。并且,加工运演的结果最终必须对象化为特定主观立场的客观系统,才能成为一种认知。所以信息的加工运演作为认知成份,仍然是知觉的准备,无法绝对地凌驾于知觉之上。而我们只能勉强地把广义认知区分为注意直观、实物操作和符号运演三种成份(阶段和形式),亦可称为直觉的、实验的和理智的。

所以,认知就是用系统已知的感官、工具、概念、范式乃至活动性的操作摆弄去测度事物并发觉它在主观世界中的地位和性状,古人称之为格物致知。它可以通过注意直观与操作性动作的相关联系逐步推进,获得经验与认知能力的丰富和增长。在完成对相关组织或事物的操作和理解之后,系统就能透过该组织注意更广的环境事物,构成注意和认知的扩张展开。其实,通过操作认知活动,系统已经产生了适应改变,能够更容易地与客体相衔接,从而能轻易地把它纳入自身体系,并可在新的层次上组织更高级的探索活动,构成精神的发育扩张和注意与认知的发展。如此逐步展开,就导致经验与认知能力的丰富和增长。

如果说知是通过感觉检验对事物意义的察觉,那么,进一步的意象辨别活动就能把意象客体从其环境背景中明确区分出来,形成鲜明的客体观念,这就是识。它是一个立象定意的辨别活动,也要通过注意的感应迁移来实行。从注意到知识的整个认识过程,在具体水平上也就是意识过程,它不外是注意系统的感应投射、迁移与扩展活动。所以,意识并不须要刺激冲动或信息的内导上行,也决不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反映活动。意识是一种外向性的经验事件,是注意活动对事物的发现,而不是对事物的反映,其结果不是机械的映象而是积极的现象。

作为注意的感应投射和结果,意识是主观经验活动和客体现象。而作为现象的意识,是一种外向的感应性的物质关联事件。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新现象论,它以感应论为基础,建立在对物质关系和物质活动的理解上,绝不是抽象的精神投射或纯粹现象。新现象论与反映论一样以物质机能关系看待意识的本质,但是认为,现象是主动和外向的系统性感应活动的结果。所以,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已很成问题,大脑皮层无疑是重要的意识器官,但并不是意识的基本器官,只是参与而已。即使对于以基底神经系统为核心的大脑概念,意识活动也远远超出了大脑的机能范围,它是一种外向的、广阔的、系统性、感应性机能事件。

 楼主| ttgk 发表于 2008-9-23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43  记忆与思想

意识活动有自然的识记效果,可以通过回忆而再现,它必然印刻在意识活动的相关部位上。在注意和感觉的同时,感应冲动通过基础上行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在相应的部位导致同样的分化,就构成对事物的经验性、意象性记录。其部位就在以前所谓的“感觉中枢”,确切地说,是大脑皮层后上分的颗粒细胞层。它作为一个内存,可不受非注意条件下外周感应的干扰,而较长时地保存印象。记录的机制仍然是感应性机能分化,这个层次上的感应分化比感官印象之于事物有更多的变形,而不失为拓朴同形。内存的状况可以通过皮质侧束下达基础传入系统,为注意选择读取,结果在原初注意路径上再现原初意象,这就是回忆和模拟表象。它象实际经验一样能够加深相应的印象,构成复述强化,回忆本身也是一种经验活动。

神经感应活动作为一种耗能过程,会使相应路线的活力衰退,而引起系统机能状态的分化。这在当下的应激活动中,表现为各种水平的适应疲劳和习惯化。但是它有一个几乎相反的远期后果,就是相应路线机能结构的强化。这是通过组织代谢造成的,组织活动对代谢的影响,是相对于周边组织的竞争性抑制和优势增补。它必然使相应组织的生理化学机能得到相对的增强,甚至于系统机能结构发生分化,经验就是这样存储的。研究发现,记忆效能与海马机能状况有一种显著的普遍相关,撇开简单的平行关系,大脑皮层的代谢活动和感应活动受海马机能活动一般影响的可能机制有两种,一是曲张体的非特异性递质扩散,一是更一般的体液途径的机能强化。

作为意识的结果,记忆具有与注意和意识相当的路径、部位、层次和结构。因而,记忆常常是多层次的,涉及多部位的经验存储。一个脊髓感官水平的意识经验,以基底和小脑水平的注意活动为基础,在每一个水平上都有相应的同步经验记忆活动。它们处于大脑皮层后上分的不同区域和层次上,并可以通过皮质侧束相关联。如果系统相继注意两件事物,那么注意迁移的那个拐点就具有了关键意义。它与其皮层后上分的投射点在两次注意中都会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意识关联和经验积淀中共同的基础成份。换句话说,由于注意迁移是在一定水平上进行的,感觉更替常常保留着内在的基础,它取决于感觉间的现象关系,并构成意识和记忆关联的根据。新的记忆总是在固有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系构成了记忆的结构和回忆的线索。大脑皮层具有丰富的级别层次和部位,并能在高度分化的多级组合中形成复杂有序的记忆系统。记忆关联一般是自然的,而能得到有意注意的加强。在系统的结构关联中,记忆印象能获得更有序的保存和更有效的回忆,通常称之为关系记忆。

因此,对于记忆的部位须要详细理解。首先,记忆存储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后上分,这里不是感觉的中枢,而是记忆的中枢。其次,记忆中枢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基底、小脑和脊髓三个区域级别,每一个较高水平的记忆都有其前基本层面相应的记忆活动为基础。第三,根据组织学事实,小脑记忆区有两个层次,而脊髓记忆区有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整合层次。所以,说视觉记忆位于先前的“视觉中枢”,乃是一个非常简略的说法。严格的记忆部位,特别是长期记忆的部位,须要用系统路径来说明。一个物理部位在不同的意识路径上可以存取不同的记忆,它们就象波的相遇那样表面相干而独立活动,适宜通过关系路径来提取。

大脑皮层的经验性适应分化构成了记忆的基本机制,信息是以意识的形式输入的,也是以意识的形式提取的。在记忆过程的内部,无须神经组织的特别的编码活动。编码之事其实发生在主客体之间,意象意识可以看作一种自然的编码,而真正的编码就是用语言文字等符号对客观事实进行的编码。这是一种制名指实的符号化活动,用来建立多重关系帮助记忆。于是形成了所谓的第二信号系统,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记忆成就。它是一种由与视听相关的语言活动和书写活动决定的高级记忆形式,其基本成份乃是符号意识印象及其与原初事物意识印象间的关系;而它的高级成份则是语义之间的关系,并与事物之间的实际关系有一种相关的对应。于是,我们可以谈论符号及语义记忆。

在多种类型的记忆中,印象记忆是最基本的,是记忆的实质,具有机械性。而关系记忆与结构有关,具有理解性;符号记忆与形式相关,具有语义性。这是一个由低及高的系列,高级类型包含着低级成份,而其基础和实质都是印象,印象痕迹的相对深度关系着记忆的时程。当一定部位的不同传入增多,或在同一部位进行多项记录时,各种感应分化就会相互叠加干扰和破坏。随着生活的继续,如果先前的分化得不到及时的复习巩固,记忆就会在相关感应的破坏下变得混沌难分,以致遗忘。显然,对旧有识记的忘与对新经验的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遗忘的实质是经验的破坏与更新。如此,我们才能更正早期的谬见,随生活一同进步。除了特殊路径部位的未受干扰的存储,只有那些得到经常复习巩固的分化痕迹,才能持续地保存下来,成为记忆的长久形式。

在物质结构和感应条件基础上形成的意义关系不仅是记忆的线索,也是一般心理生活中的关键成份。如果把沿着意义关系展开的意识活动叫做思维,就可以表示思维概念的基本意蕴,即意识活动从一个观念命题到另一个观念命题的关联性和连续性。思维是心理生活的主要内容,其典型形式是联想和推理,分别处于观念和命题两个层次。可以依据观念材料的性质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形象思维、语言符号思维和逻辑理论思维几种主要类型,这也是由低及高的思维发展结构。注意的迁移秩序是联想形成和思维活动的基础,选择性注意迁移与操作活动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与本质。

当思维越过感性的现实世界,把主观系统的物质特性投射于可能的境域时,可以形成纯粹主观的虚拟意象和意境,构成对感性世界之外事物的想象和推测。所以,想象是主观的意象构造活动,其基本内容是形象思维。思维侧重于意识的关联路径方式和逻辑秩序过程,而想象则涵盖意象意境的构造和成果,其程序可以随意重复与更改。所以想象常与思维并称而列于其后,其关系类似于知觉和认知。想象是思维能动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典型表现,有梦觉幻想、境况推测、艺术创造、理论假设等多种具体形式,可以按照自觉性或自由度分为自发想象、随意想象和自主想象三个级别。它所构造的可能事物,成为引导行为的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12-24 10:32 , Processed in 0.0185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