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随意行为及其习惯化 随意运动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自主行动,是与系统状态相协调的有序行为。运动的系统组织在基本方面与前述精神张力的兴起是同一回事,随意运动是其中的具体动作表现。系统总是在内部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由内而外逐步展开。从运动机构的系统构成来看,随意运动必须是基础传出组织的系统性动作。它是某层基础传出组织在内层运动系统的控制下,由内层感受系统经过大脑反射和皮质前束,选择性地激发的辩证性动作。这也是前述注意定向迁移与认知操作中的内部动作和系统行为的实情。而内层感受系统接受外层“感觉中枢”通过小脑或尾状核的易化性调节,成为皮质前束激发系统操作的条件,这是动作随意性的机制所在。 显然,随意运动是发自内部的系统性状态改变,任何表面行动都是在系统内部状态基础上发起的。内部状态作为前提首先构成意识基础,当意识在外周形成,环境差异成为有效刺激。然后,兴奋冲动内导上行,如果它对于系统态度是足够新异的,就能向“非特异性上行系统”加入新兴冲动。同时“特异性投射区”也通过上行冲动的调整,输出新的活动,在小脑甚至尾状核形成大脑皮层后外区对前内区的易化诱导。如果一个易化对于系统内部状态有足够的调整价值,就会成功诱发内区皮层的新兴冲动,自主激发内层基础感受组织的活动。而这内层感受系统的自主活动接着又通过上行系统,在外层非特异性传入刷新的基础上,导致大脑反射和皮质前束动作,并在内层运动系统的基本定势下,激发外层基础输出组织的活动,形成随意运动。所以,随意运动实质上是系统性感应动作,它以系统状态为基础,因而是系统行为;以对环境的感觉意识为发动条件,因而是随意的。 系统行为本来就是随意的,不过初始处于笨拙生硬的紧张状态,须要通过调整逐步实现动作的精确、协调和熟练。这就是随意行为的习惯化,关系着经验性随意能力的发展。行为的经验习得,在行为主义那里成了所谓的“行为学习”问题。但由于意识问题的困难,行为主义故意回避具体决定行为的关键意识因素,只是一般地强调行为效果对行为重复的强化作用,所以对行为发生和能力发展的具体机制和详细规律研究不足。行为及其经验发展的随意性正是相关机制的关键所在,经常性的重复活动是熟练和习惯形成的基本原因,通常是在相似情境中重复行为,其实是对环境的重新感应,意识和行为都有所改变。重复性动作因而是在相似情境中的修正性重复,感应性意识调整是关键,单纯的机械重复没有多大意义。为了改善行为效果,通过修正性的重复练习达到局部动作的精确化,并相互连贯成协调的动作系统,逐步实现动作的简约优化,形成熟练稳定的行为方式。 习惯的形成把主体对环境的粗拙感应转变为精致熟练稳定的形式,其实是在主体与环境的初步感应关系上建立深层次的机能适应。这首先要通过意识层面的感应调整,来确定主体与环境的直接感应关系。然后,由外而内逐步调整深层感应关系使其与外层感应关系相协调,形成逐步深入的多水平的系统适应。适应的关键在于意识,但并不局限于意识和感受系统,意识层面的感应调整通过反应在运动系统展开时,也会导致神经肌肉乃至骨骼的适应性改变。适应的机制和实质在基本上仍然是那种由相对的生理供养差别所决定的用进废退规律,因而与一般生理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广义的适应还包括环境方面的内容,工具和环境的改造也是主体与环境适应关系的重要部分。 因此,主体与环境的感应关系,通过意识的感应调整和引导修正,能逐步走向精确和熟练,修正性随意调整一旦停止,习惯即暂告定形,使主体与特定环境状况形成机能联结的稳定形式。多水平机能成份的连贯协调,每一步都要经过意识的调定,意识是联结的关键所在,并在联结修正时实现意识和动作成份的简约优化,形成简练高效的行为能力。联结主义没有在大脑中找到充分的根据,那是因为实际的联结是多水平的,只有部分联结处于大脑之中。而不同机能级别的大脑联系,必须通过基础神经系统的附属结构来实现,更不用说大脑之外的联结了,适应性机能联结远远超出了神经系统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