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thinker_jeff

[原创] 美的感受

[复制链接]
 楼主| thinker_jeff 发表于 2006-10-3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可泽在2006-9-30 13:58:00的发言:

如果能分析出快悦情绪和不快情绪的脑成像个有何种普遍的特征,那么就只需要观察一下人们在看一些典型的美的图片时是否脑成像都是符合快悦特征,和在看典型的丑的图片时的脑成像是否都符合不快特征,就可以做出结论了。

**********************************************************

思考的方向是对的。从理论逻辑上分析,情况要更复杂一些。

要在实验结果上看出两个变量是否完全一致,或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多少,必须从数量上来比较。比如说当被试对象给某视觉图片一个美感的最高分数时,所测出的快乐情绪的否最高?当被试对象给出一个美感的+2分时,所测出的快乐情绪的值是否是20%?对于负性情绪,情况更为复杂:例如,30%厌恶时的脑成像图如果等同于30%恐惧时的脑成像图,那么这两个脑成像图有否都刚好对应被试对象给出的分数(应该是-3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脑成像图的测试精度,如果精度不够那么这个实验设计就不可行。

以上还仅仅是理论分析,真正实验中的困难以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大概只有从事过前沿科学实验的人才能想象得出来。

 楼主| thinker_jeff 发表于 2006-10-3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可泽在2006-9-30 13:58:00的发言:

当然,还有个前提,就是我前面问到你的(6楼,还望交流一下),是否现有的科学事实和实验已经足以证明了在我们的痛感中存在着情绪感官化现象(比如产生在脑中的痛被我们感觉为在手上或牙上等等),继而也能确定快感中也包含情绪的感官化现象。如果这2种都能被充分肯定,那么根据大脑总会把情绪对象化(感官化就是对象化)这一特点(条件是大脑在产生某一情绪反应时同时形成了对该情绪反应和某感受器的位置特征的反映),是否可以证明当人的注意是放在客体的外在形象特征上时,也会把当前的情绪对象化到客体的外在形象之中。显然,只有这几个判断符合心理学事实,那么前面的实验对于证明“情绪客体化现象的存在”和“美是快悦情绪的客体化”才有意义。

**********************************************************


关于“情绪的感官化”的提法,我不清楚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知识提出来的,所以一直没有回复。至于痛感方面的知识,我知道一点儿,可以先谈一谈。

皮肤痛觉与内脏痛觉有不同的传导通路,这里只限于皮肤痛觉和其情绪反应的讨论。

神经生理学认为痛觉的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不需要特殊的适宜刺激,任何形式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有可能或已造成组织损伤时,都能引起痛觉。其传入通路先进入脊髓,然后在后角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抵达丘脑,转而向皮层体表 感觉区投射。此外,痛觉传入冲动还在脊髓内弥散上行,抵达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内侧部和边缘系统,引起痛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对皮肤痛觉部位的感知与该痛觉引起的情绪反应是相对独立的两套神经回路。科学家们还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受肢体疼痛折磨的病人服用一种药物,这种药物能够阻断痛觉传向产生情绪的神经回路,结果该病人虽然报告同样的疼痛来自同样的部位,但却不怎么让他不快乐了!也就是说,正常的疼痛感知仍然不变,但正常的疼痛情绪反应被消除或减弱了。

可泽 发表于 2006-10-3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对皮肤痛觉部位的感知与该痛觉引起的情绪反应是相对独立的两套神经回路。”

**********************************************************************************

是的。然后在皮层的反映中把两套神经回路的信息复合在一起,形成有部位特征的痛感。我们再基于对“痛”反应是发生在脑内这一科学事实和我们的感觉经验是“痛在身体中的某个部位”这两种事实来分析一下,那我们的痛感中不就包含着“情绪感官化现象”吗?这里的“痛”是脑内的情绪,“部位”其实是某一感官(比如手指痛是因为皮层同时接受到了手指上肤觉感受器这一感官上的信息。)。

当然,“情绪感官化”一词是我擅自归纳出来使用的,是否合适还望交流。

 我在本版的“]情绪的神经-心理机制 ”一文里的“二、情绪的对象化”一节中对以上有较具体的表达,它也许更能说明我的想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 20:31:54编辑过]
 楼主| thinker_jeff 发表于 2006-10-4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对你的这些概念的由来清楚一些了,基本上同意。下面我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术语概括一下。

对于正常、健康的人,一种刺激引起的感知觉的产生与所伴随的情绪反应是由不同的神经回路完成的;在大脑的工作记忆中会将两者结合起来,产生对原刺激的综合感受,这样该情绪就有了意识中的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情绪的对象化”。

“情绪的感官化”、“情绪的客体化”和“情绪的表征化”是“情绪的对象化”的几种形式。

可泽 发表于 2006-10-6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你这种表述正是我的意思。把“这样该情绪就有了意识中的来源”改为“这样该情绪在意识中就有了‘位置特征’也许更确切。

由于情绪本身没有位置特征,因此情绪对象化现象是大脑反映活动的必然。正如情绪感官化现象产生我们快感和痛感的现实模式一样,当我们由外界客体的形象或声音等刺激而产生某种情绪时,该情绪就会随着大脑的“注意”而被对象化到当前客体之中而产生情绪客体化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人们就会把发生在大脑中的情绪性感受感觉为它是当前外界对象之中的某种特质来重新体验,这不正是美感和丑感的心理过程和模式吗?

过去人们一直把美当成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现在,随着对审美现象的深入研究,持美是主观的观点的越来越占主流,但美的主客观之案还没真正断结。究其原因其实正是由于人们还认识不到情绪客体化现象的存在。正是由于情绪客体化现象,才使人们把主观的情绪当成是存在于客体中的一种属性或特质,这是感觉的必然。只有心理学才能给出美的本质之千年悬案以科学的解释。

其实,我对心理学接触的不多,更不是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的,还寄望于thinker_jeff和这里的其他有条件的网友共同来把“美”这一人类认识中的大问题之一,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做出完善的解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6 18:54:16编辑过]
 楼主| thinker_jeff 发表于 2006-10-7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对美的感受来自于何处已经有新的想法了,不过需要点儿时间理一理,请保持关注。

可泽 发表于 2006-10-7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愿意看到你的新想法。等待中。
opushen 发表于 2006-10-9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悲剧呢?

好像悲剧是审美中重要的内容啊。
可泽 发表于 2006-10-10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opushen在2006-10-9 14:30:00的发言:
好像悲剧是审美中重要的内容啊。

噢。悲剧并不等同于“悲伤”。

好的悲剧中所包含的剧情之生动或奇妙、语言之深刻或优美、情操之高尚,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受,并且这些一般都是剧中的大部分内容。

欢迎你对前面讨论的更具体的见解。

 楼主| thinker_jeff 发表于 2006-10-11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假说

我认为,作为被感受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同样的视野(或听野),从该对象所感受的美之内容和程度可能都有很大差别,甚至黑白颠倒。所以美与时间不一样,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感受。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有一种广为人知的假说 -- 任何一种主观感受都由两个心理特征结合而成:由某种刺激引起的一种感知觉和一种伴随的情绪,这两个心理特征是由两个不同的神经回路产生的,然后在工作记忆区结合起来,对此刺激的主观感受就产生了。例如在你手臂上引起疼痛的刺激会在感觉加工皮层产生一种感知觉;同时这种刺激在相关的情绪中枢引起一种伴随的疼痛情绪。那种感知觉从感觉加工皮层到达大脑的工作记忆区,造成工作记忆区能够对其来源和强度产生判断;而那种疼痛情绪通过情绪生理机制造成情绪反应,同时向工作记忆区传达情绪信息,使工作记忆区得以将此情绪信息与其来源信息结合起来,产生对此刺激的主观疼痛感受。

我现在猜测,美的感受是主观感受的一种 -- 作为美的知觉,是一种认知上的认可程度,是该对象所引起的全部感知觉在观察者记忆中被认可的综合程度;那种伴随的情绪,是由该对象引起的综合情绪的快愉程度。

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观察一幅画时,画中景物的描绘,色彩和光线的利用,场景表达的情形和含义等等,这些知觉在他的记忆中有些被认可得很好,有些不太好但可被接受,还有些不能被接受,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这幅画的美的知觉;同时画面中的各种表达给了他一些情绪的刺激,这些情绪综合起来或不快、或平淡、或欣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快愉程度。当上述美的知觉与综合情绪的快愉程度在工作记忆中结合起来时,对这幅画的美的感受就产生了。

很明显,两个经历迥然不同的人在认知上对同一幅画的认可程度是很难一样的,有时甚至完全相反。这样就导致了有人认为这幅画很美,有人认为一般,有人认为丑陋。我本人就很不会欣赏抽象艺术,但该创作者大概会觉得非常美;这就像我女儿不会欣赏我的写作,而我却自我感觉良好一样。

当人们在认知上对同一对象的认可程度基本一致时,美的感受就取决于该对象所引起的综合情绪的快愉程度。在这种条件下,我的这个假说与可泽的情绪客观化理论所得的结论将是一致的,比如对晚霞的感受等。

 

 

更详细的分析暂时先免了,如有人提出质疑我们再讨论。

上述假说的产生明显受益于前面与可泽先生的讨论。以思想交换思想,结果大家都产生了新的思想,这正是论坛的魅力所在。所以希望还在潜水的高手们能够早日加入论坛的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2 0:25:0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物行[生物导航网] ( 沪ICP备05001519号 )

GMT+8, 2024-5-11 10:53 , Processed in 0.0184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